余雪平 作品数:48 被引量:209 H指数:9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粒细胞样髓系来源抑制细胞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耗竭增加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英文) Background HBV-ACLF is characterized by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nd immune exhaustion. Studies have shown ... 余雪平 杨飞飞 孙健 毛日成 朱浩翔 沈忠良 仇超 苏智军 张继明NAs联合乙肝疫苗提高CHB经治患者HBsAg清除率的研究 2017年 目的分析重组乙肝疫苗治疗提高慢乙肝经治患者HBsAg清除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08例慢乙肝经治患者,分为联合乙肝疫苗组54例,原有抗病毒方案联合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每月1次,对照组54例继续原有抗病毒方案。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滴度下降幅度为44.46 IU/ml,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20.89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HBs Ab滴度上升弧度为26.04 m IU/ml,而对照组HBs Ab反而下降0.20 m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阴转联合乙肝疫苗组有18例(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2例(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09,P=0.000)。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血清转化19例(35.19%)高于对照组1例(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2,P=0.000)。结论联合重组乙肝疫苗治疗慢乙肝经治患者可以有效提高HBsAg清除率及HBsAg血清转换率,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刘江福 林琪 王星 郭如意 苏智军 余雪平 郑怡娟 张华堂关键词:乙肝疫苗 Tfh在慢性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17年 Tfh细胞是最近发现的第5个CD4^+Th细胞新亚群,主要定位于淋巴滤泡中,是T-B细胞相互作用的桥梁,主要在调节B淋巴细胞增殖、浆细胞分化及抗体类别转换等方面发挥作用。以上功能的实现与转录因子Bcl-6、细胞因子IL-21、趋化因子受体CXCR5、共刺激分子ICOS与CD40L及共抑制分子PD-1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Tfh细胞功能的失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免疫缺陷病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fh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郑怡娟 余雪平 苏智军关键词:慢性肝脏疾病 HBs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余雪平 郭如意 柯邵鹏 林成祖 林志鹏 黄清流 李菊兰 苏智军 陈素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序列研究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肝组织活检术的13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HBeAg滴度均采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eAg滴度呈负相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血清HBeAg和ALT水平可独立预测肝组织炎症≥G2和纤维化≥S2,优于血清HBV DNA水平和年龄;且血清HBeAg预测肝组织炎症≥G2的价值优于ALT,而预测纤维化≥S2的价值略低于ALT。肝细胞HBcAg阳性组血清HBeAg、HBV DNA水平均高于肝细胞HBcAg阴性组(均P<0.01)。血清HBeAg滴度预测肝细胞表达HBcAg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2%和65.89%,高于血清HBV DNA(78.89%和43.21%)。血清HBeAg滴度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274,P=0.002),与ALT水平呈负相关(r=-0.212,P=0.013)。结论血清HBeAg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血清HBeAg滴度预测肝组织炎症程度的价值优于年龄、血清ALT、HBV DNA水平,预测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低于ALT。血清HBeAg较血清HBV DNA更能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情况。 郭如意 余青 余雪平 林志鹏 林成祖 林琪 苏智军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ALT 肝组织病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9和IL-10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9(IL-9)和IL-10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取44例CHB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9和IL-10含量,同时检测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IL-9和IL-10的含量作为对照值。结果治疗前CHB患者血清IL-9和IL-10为(278.50±326.20)pg/mL和(83.69±98.49)pg/mL,治疗早期应答后分别为(228.51±310.99)pg/mL和(64.90±85.68)pg/mL。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的IL-9和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不完全应答组(P<0.05)。结论 IL-9和IL-10可能参与CHB的抑制肝脏炎症过程,治疗前血清高水平的IL-9和IL-10不利于抗病毒治疗时HBVDNA的清除,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IL-9和IL-10的分泌,可能有利于HBVDNA的清除。 邓勇 苏智军 余雪平 郭如意 明德松 林振忠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9 白细胞介素10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定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 Ag水平,荧光PCR定量检测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 Ag阳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和1.009,P>0.05);CHB-LM组HBs Ag定量高于HBV-LC组(Z=-2.247,P=0.025)。HBe Ag阴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0.0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HBV-LC组(P<0.01)。HBs 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CHBLM组(r=0.389,P=0.009)、HBV-LC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组中无相关性(r=0.348,P=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例患者治疗后HBs 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Z=-5.415,P<0.001);治疗后HBs 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 Ag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 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余雪平 郭如意 柯邵鹏 黄清流 林成祖 林志鹏 陈素梅 李菊兰 杨鹏雅 苏智军关键词:HBSAG HBVDNA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Th9细胞及IL-9和IL-10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 Th9及其分泌的IL-9在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等疾病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然而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感染状态及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也尚不清楚。 余雪平 郑怡娟 邓勇 李菊兰 郭如意 苏密龙 林振忠 明德松 苏智军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H9细胞 IL-9 IL-10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感染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纯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细菌性感染30例,急性病毒性感染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结果: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组(102.16±35.65,22.91±21.66)、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57.10±39.35.24.18±22.95)分别显著高于相应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治疗后组(47.22±16.38,4.21±3.69,均P〈0.001)、急性病毒性感染治疗后组(53.47.±14.95,2.72±1.29,均P〈0.001)及健康对照组(39.22±8.77,1.54±0.28,均P〈0.0{31);单核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慢性乙型肝炎组(55.13±16.87)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P〈0.001)及健康对照组(P〈0.001)。单核细胞与巾性粒细胞CD64比值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3.96±14.59)、慢性乙型肝炎组(32.78±8.33)也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6.23±3.10,P=0.008)及健康对照组(26.02±6.75,P=0.001);急性细菌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m清PCT水平成正相关(r=0.762,P〈0.001)。结论: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较单核细胞CD64表达明显上调.但其并不能用于区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单核细胞CD64可作为敏感、通用的感染监测指标.其在病毒性感染时上调幅度最大。联合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对临床感染的监测及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苏密龙 苏智军 余雪平 郭如意 黄绿叶 康斌 杨伟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急性细菌性感染 FibroTouch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使用FibroTouch无创检测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2017年7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HBV携带者6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使用FibroTouch行肝脏硬度检测(LSM),常规计算基于4因子(FIB-4)指数,应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无显著肝纤维化(S_(0)~S_(1))24例、进展期肝纤维化(S_(2)~S_(3))27例和肝硬化(S_(4))15例;无显著肝纤维化组LSM为(7.8±1.8)kPa,显著低于进展期肝纤维化组【(11.4±3.1)kPa,P<0.01】或肝硬化组【(18.2±6.2)kPa,P<0.01】患者,无显著肝纤维化组FBI-4指数为(1.0±0.5),与进展期肝纤维化组的(1.2±0.5)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组FIB-4均显著低于肝硬化组[(2.0±1.0,P<0.01];LSM独立诊断S_(2)、S_(3)和S_(4)期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856(其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52.6%)、0.938(其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0.0%)和0.963(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0.2%),均显著高于FBI-4诊断的AUC(P<0.05),LSM联合FIB-4均不能提高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P>0.05)。结论使用FibroTouch诊断乙型肝炎毒携带者肝纤维化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无创检测,方便动态检测,定期复查。 莫金英 余希 余雪平 吴丽华 瞿志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