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永斌

作品数:20 被引量:601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9篇血压
  • 9篇高血压
  • 7篇脉搏波
  • 6篇心血管
  • 6篇血管
  • 5篇心血管疾病
  • 5篇血管疾病
  • 5篇大动脉
  • 3篇蛋白
  • 3篇心脏
  • 3篇血小板
  • 3篇脉搏波速
  • 3篇脉搏波速度
  • 2篇动脉僵硬
  • 2篇动脉僵硬度
  • 2篇动脉硬度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栓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电力医院

作者

  • 20篇倪永斌
  • 9篇王宏宇
  • 7篇张维忠
  • 7篇胡大一
  • 2篇孙淑红
  • 2篇龚兰生
  • 2篇李丽红
  • 2篇李运田
  • 2篇刘文红
  • 2篇苗榕生
  • 2篇赵红薇
  • 1篇杨光
  • 1篇杨进刚
  • 1篇孙艺红
  • 1篇李蕾
  • 1篇彭建军
  • 1篇许玉韵
  • 1篇丁康
  • 1篇李翠兰
  • 1篇庞文跃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现代医学仪器...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第三届中国心...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疾病诊疗线索
2005年
病历讨论是最受临床医生欢迎的聚会方式.原因之一就是有助于那些诊断不明的难题解决.作为医生必须是医学侦探.我们怎样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好的疾病诊断者?临床经验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对于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内科医师来说不可能拥有20年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专栏是由许玉韵教授根据多年来的经验,结合国际和国内的文献总结关于疾病诊疗线索组成,相信会对临床医生有益.
许玉韵王宏宇刘文玲李运田孙淑红倪永斌李洁
关键词:心脏疾病诊疗临床医生病历讨论内科医师循证医学
高血压不同部位大动脉缓冲功能不均一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0
2000年
目的 :研究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2 0例正常人和 2 0 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脉搏波速度 (Pulsewave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 -股动脉PWV(CFPWV)、肱动脉 -挠动脉PWV(BRPWV)和股动脉 足背动脉PWV(FTPWV)分别为反映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扩张性 (Distensibility)的参数 ,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结果 :无论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 ,CFPWV与年龄和收缩压成正相关关系 (P均小于 0 0 0 1) ,而BRPWV和FTPWV并不随年龄和收缩压的改变而改变。结论 :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节段的缓冲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大动脉扩张性降低 ,中等动脉无明显变化。对大动脉缓冲功能变化的早期检测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倪永斌张维忠王宏宇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扩张性脉搏波速度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和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的改变程度 ,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损害和预后危险的指标。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 ,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 (PWV)测定仪测定颈动脉 -股动脉 PWV作为反映大动脉节段扩张性的参数 ;应用 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 -股动脉 PWV值、颈总动脉腔径、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的变化。多因素分析用于筛选敏感反映 PWV改变的因素。结果 脉压水平、PWV、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在老年高血压组明显增高 ((P=0 .0 0 5 3,P=0 .0 0 0 1 ,P=0 .0 30 0 ) ;颈总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81 3 8,P=0 .855 0 )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是与 PWV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结论 高血压导致大动脉损害 ;PWV能敏感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变化 ;年龄和收缩压是影响 PWV的两个主要因素 ;PWV测定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无创、简便、可动态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损害和预后危险程度的方法。
王宏宇倪永斌龚兰生张维忠胡大一
关键词:高血压大动脉弹性脉搏波传导速度预后
血小板膜糖蛋白I ba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被引量:1
2002年
血栓形成是导致冠脉闭塞的主要形式,血小板的突然聚集阻断了动脉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组织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Ⅴ是参与血小板粘附的关键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bα是血小板膜上含量最多的糖蛋白,可以结合vWF及凝血酶。GP Ibα基因至少有3种多态性:Kozak序列-5T/C多态性、HPA-2a/2b(humanplatelet antigen)多态性和VNTR(variant number of tandemrepeats)多态性。有证据支持Kozak序列-5C、蛋氨酸145和VNTR B/C基因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GP Ⅰbα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GPIbα的结构组成 GP Ib-Ⅸ是血小板膜的主要糖蛋白之一,每个血小板表面约有25 000个GP Ib-Ⅸ分子。GP Ib-Ⅸ-Ⅴ复合物包括两个GP Ib-Ⅸ单位和GPV。GP Ibα(分了量14万)
倪永斌胡大一
关键词:血栓形成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心血管疾病
血管病变研究新视角——动脉硬度、脉搏波和脉压被引量:20
2007年
动脉硬度用于反映弹性动脉壁的力学特征,动脉张力和结构的改变可增加动脉硬度。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动脉硬度,其中脉搏波速度简单方便易于推广。脉搏波由左心室间断射血产生,沿动脉壁从中央向外周传导,遇到阻抗不匹配处可以发生反射。动脉硬度和脉压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动脉硬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价值。
倪永斌李翠兰
关键词:动脉硬度脉搏波脉压心血管疾病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病人心脏和大动脉的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肽转换酶 (ACE)抑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脏和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超声心动图及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测定仪观察 16例采用ACE抑制剂培哚普利治疗 (4mg ,po ,qd ;4wk后若血压 >18.6 / 12 .0kPa ,加服吲哒帕胺 2 .5mg ,po ,qd)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脏、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12wk后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收缩压、脉压、颈动脉 股动脉PWV、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和左室后壁厚度在 12wk培哚普利治疗后显著降低 [分别为 (2 0 .4±s 1.4 )kPavs (18.0± 1.2 )kPa ,(7.5± 1.1)kPavs (6 .9± 1.2 )kPa ,(10 .5± 1.3)m·s- 1vs (8.6± 1.0 )m·s- 1,(0 .71± 0 .14 )mmvs (0 .5 9± 0 .14 )mm ,(10 .5± 1.0 )mmvs (9.8± 1.0 )mm ,P <0 .0 1或P <0 .0 5 ];颈总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培哚普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仅是与血压降低有关 ,药物引起动脉平滑肌松驰 ,对全身和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肽系统的抑制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王宏宇倪永斌张维忠龚兰生胡大一
关键词:培哚普利高血压心脏大动脉超声心动图
世界心脏病日背景介绍
2002年
今年9月29日是第四个“世界心脏病日”。今年“世界心脏病日”的主题是“健康的心脏,快乐的人生”。值此之际,本刊特编发一组文章,祝读者心脏健康、人生快乐!
倪永斌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中国僧侣素食时间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僧侣人群素食时间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了71名生活在山西五台山的僧侣。所有受检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1.49&#177;13.64岁(范围15-67岁)。平均素食时间10.42&#177;8.97...
王宏宇苗榕生Roland Asmar倪永斌赵红薇丁康李丽红刘文红李运田李艳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脉僵硬度僧侣
血小板糖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研究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与影响血栓形成遗传因素(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GP Ⅲa基因Pl<'A1/A2>多态性、Bβ纤维蛋白原基因448G/A多态性和Aα纤维蛋白原基因...
倪永斌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态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糖蛋白
高血压大动脉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
2002年
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最近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与大动脉弹性降低、相关的脉压增大是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从而掀起了对这一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刊将从本期开始,系统介绍大动脉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提高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的认识。
王宏宇倪永斌
关键词:高血压大动脉功能血流动力学动脉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