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加良

作品数:9 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油气
  • 4篇油气系统
  • 4篇盆地
  • 4篇气系统
  • 3篇地层
  • 3篇古生界
  • 3篇海相
  • 3篇海相地层
  • 2篇叠合
  • 2篇叠合盆地
  • 2篇中生界
  • 2篇沥青
  • 2篇改造型
  • 2篇成藏
  • 1篇灯影组
  • 1篇岩溶
  • 1篇油藏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勘探前景
  • 1篇油气盆地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浙江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总...

作者

  • 9篇冯加良
  • 6篇赵宗举
  • 3篇朱琰
  • 3篇王根海
  • 3篇周进高
  • 3篇徐云俊
  • 3篇邓红婴
  • 1篇陈学时
  • 1篇杨树峰
  • 1篇贺小苏
  • 1篇张润合
  • 1篇李大成

传媒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南方油气地质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叠合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为例被引量:36
2002年
通过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 ,初步提出一套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 ;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总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 ;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 ,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 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
赵宗举朱琰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
关键词:叠合盆地改造型盆地油气系统海相地层中生界古生界
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被引量:12
2002年
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赵宗举朱琰杨树峰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邓红婴
关键词:残留盆地叠合盆地油气系统海相地层中生界古生界
浙西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与成因被引量:4
1997年
对浙江西部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镜下观察与煤、石油沥青的热模拟产物的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和自生矿物(黄铁矿、方解石等)的存在,确定这种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是腐泥质贫煤—无烟煤,而非石油衍生物,不属于经过运移的石油沥青;综合区域地质条件,矿脉产状和分析数据对比,再次确认其来源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劣质—优质的)腐泥煤。其形成方式系在印支—燕山期区域性压扭应力下经一次扭裂面的引发(导矿)作用再经“爆发性”迁移(刺穿性)至二次扭裂面的容矿构造中。因此,对于江南隆起周缘的众多“碳沥青”、“古油藏”需加以鉴别。
吴士清冯加良
关键词:有机岩腐泥煤石油沥青热模拟成藏
淮南煤矿山西组煤样的二次生烃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对南华北地区淮南煤矿山西组煤样进行的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只有达到或超过一次演化温度点,煤才开始大量生烃。二次生烃总量与连续生烃量接近,一次生烃量越大,则二次生烃潜力越小。对二次生烃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二次生烃与一次生烃连续。以连续生烃烃产率曲线为基础建立的煤二次生烃烃产率数值模拟方法已应用于南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成烃资源评价中。
张润合赵宗举贺小苏冯加良
关键词:二次生烃生烃潜力
湖南慈利灯影组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47
2001年
湖南慈利南山坪乡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形成于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时期,主要储集空间为灯影组白云岩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使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从而使其彻底破坏。该古油气藏的发现说明了湘鄂西坳陷具有与四川威远气田相似的生油及成藏过程,其主要区别在于威远气田后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小,而慈利古油气藏后期盖层破坏较大。因此,在湘鄂西地区,若能寻找到好的盖层和圈闭,有望发现类似而又未被破坏的南山坪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藏。
赵宗举冯加良陈学时周进高
关键词:古油藏灯影组古岩溶油源对比天然气藏
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被引量:2
2000年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总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汉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赵宗举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邓红婴
关键词:海相沉积盆地评价
沥青热解模拟及再生烃研究被引量:8
1995年
取新疆克拉玛依油区白垩系地层中的石油沥青作热解模拟实验,当沥青加热到400℃时有近1/3转化为轻质油,600℃时近1/2的沥青转化成了气。对残余烃的研究表明,在石油向沥青转化时形成新的类干酪根物质,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时重新释放出可溶有机质,并导致残余烃族组成及生物标志物发生规律性变化,高碳数正烷烃的释放先于低碳数烃,而五环三萜类则晚于三环萜。
冯加良吴士清
关键词:石油沥青有机质演化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被引量:24
2001年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面积约为 2× 1 0 4km2 ,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 (侏罗系底 )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 ,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 ,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 ;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 ,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生代基底形成期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期 ,现今盆地总体表现为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格局。按照“主力烃源岩—主要储集层—主要成藏期”的命名原则 ,盆地可划分为 3个油气系统 :Pz J1—Pz J (K1)—T3 K、K1—K—K2 E和Pz—Pz K2 E—E。最有利勘探区为大桥凹陷 ,其次为朱巷斜坡。由于盆地内古生界缺乏钻井标定 ,烃源岩条件不清 ,侏罗系及白垩系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 ,缺少良好的膏盐岩区域盖层 ,且曾遭燕山期等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 ,不利于油气保存 ,加之中、新生界缺乏构造圈闭 ,因此 ,总体而言盆地油气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图 3参 2
赵宗举李大成朱琰周进高冯加良
关键词:合肥盆地油气系统油气勘探前景
湖南涟源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被引量:23
2003年
涟源凹陷经历了 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 ,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 ,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 ,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 ;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 ,属原生油气藏。涟源凹陷中部褶断带的紧闭背斜是寻找次生气藏的首选区域 ,而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则是寻找晚期原生油气藏的靶区。
周进高邓红婴冯加良
关键词:涟源凹陷上古生界成藏组合成藏规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