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卓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石炭
  • 2篇地层
  • 2篇生物地层
  • 2篇二叠纪
  • 2篇二叠世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地质年代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早二叠世
  • 1篇植物
  • 1篇生长轮
  • 1篇石地
  • 1篇石炭纪
  • 1篇石炭纪-二叠...
  • 1篇石炭系
  • 1篇松柏类
  • 1篇年代学
  • 1篇晚二叠世

机构

  • 5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冯卓
  • 1篇王向东
  • 1篇祁玉平
  • 1篇廖卓庭
  • 1篇陈波
  • 1篇张水昌
  • 1篇张燚强
  • 1篇林巍
  • 1篇张斌
  • 1篇刘俊
  • 1篇张华
  • 1篇张峰
  • 1篇韦海波
  • 1篇陈宇轩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龙门山的石炭系被引量:7
2010年
四川江油马角坝、北川沙窝子是龙门山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区域性主要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地,对这两地及前龙门山北段地区的调查发现:1)前人关于马角坝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和马角坝组主要化石群的记载有与实际不符之处,当地实际缺失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地层,总长沟群的时代应属晚维宪—谢尔普霍夫期,重新厘定马角坝组含义,新指定北川桂溪沙窝子的长滩子剖面为该组的参考剖面;2)在长滩子剖面长滩子组顶部Beichuano-phyllum与Cystophrentis珊瑚化石富集层之上、马角坝组Pseudouralinia富集层之下的大套厚层白云岩层组合的中上部层位,发现Cystophrentis等化石,基于这套厚层白云岩组合的岩性特征明显、顶底接触关系清楚、区域展布广泛,建议引用前人提出的黑岩窝组,同时对黑岩窝组的岩性、岩层组合与古生物组合特征、厚度和时代归属等作了补充和修正,根据其中所含生物群认为黑岩窝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晚期;3)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地层对比,探讨了龙门山石炭纪的古地理格局及环境演变,认为除前龙门山中部的桂溪—沙窝子等狭窄地区因长期地处泥盆纪海水入侵通道,地势低洼,出现了残存式的杜内期沉积外,前龙门山南、北段广大地区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已大部抬升露出水面,直到维宪晚期的全球性海侵,前龙门山遂再度没于水下,出现准平原化浅滩相沉积环境,并延续至石炭纪末。
廖卓庭王向东王伟祁玉平陈波张燚强张峰林巍冯卓
关键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石炭系龙门山
特殊宁夏木(Ningxiaites specialis)叶迹初探
叶迹是连接植物茎与叶之间的维管束,从内到外,由弯曲开始,通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属于植物初生维管系统,是研究维管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演化的一个重要信息。以往对化石木材初生结构的报道,多为其生长发出方式、初生木质部管胞径向...
韦海波杨继媛陈宇轩冯卓
关键词:晚二叠世
巨大的二叠纪木贼被引量:1
2012年
木贼植物出现于晚泥盆世,石炭纪分异度达到最大,并在低地沼泽生态系统演化出类似竹子一样快速生长的植物类型.然而,进入二叠纪后,随着气候逐渐变干过程木贼植物的分异度骤然下降,仅一属残存至今,即草本Equisetum.德国开姆尼茨早二叠世矿化森林中的木贼化石标本显示,当时Arthropitys bistriata (Cotta) Goeppert可以长到至少15m高,直径达25cm以上,并产生大量木材.该木贼植物至少拥有3级分枝系统,形成与现代高等乔木植物类似的巨大树冠.我们认为早二叠世木贼植物可塑性生长机制可能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兴起的裸子植物的竞争压力有关.
冯卓ZIEROLD ThoridRBLER Ronny
关键词:木贼早二叠世
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树木生长轮记录了植物生长期的气候环境信息及其生理响应过程,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生长轮的解剖学特征获得,因此生长轮的定量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林学、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我国虽然保存了丰富的木化石,但前人多从系统分类学角度研究木化石,而较少利用木化石生长轮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古气候环境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定量研究的案例,对生长轮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常用参数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讨论,包括:生长轮宽度(Growth-ring Width)、年敏感度(Annual Sensitivity)、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生长轮显著度指数(Ring Markedness Index)、晚材率(Percentage Latewood)、细胞减小率(Percentage Diminution)、脆弱性指数(Vulnerability Index)、中生形态指数(Mesomorphy Index)、生长轮类型的划分以及细胞直径与直径平均值差值的累计代数和(cumulative algebraic sum of each cell’s deviation from the mean of the radial diameters, CSDM)。生长轮定量研究的参数和方法在松柏类木化石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环境信息,而且在树叶寿命推算方面也有重要应用潜力。因此,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的定量研究在揭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物候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缑旭东冯卓
关键词:木化石生长轮古气候古环境
华北板块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时间框架被引量:4
2022年
华北板块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蕴含丰富的化石、煤炭和煤层气资源,是研究晚古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和化石能源极为重要的地区.建立华北板块石炭纪-二叠纪地层高精度标准时间框架对阐明重大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原因以及探明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在过去近150年的研究中,华北地区石炭系上部-二叠系底部地层产海相牙形类、䗴类等化石,对比相对比较清楚.但二叠纪大部分陆相地层长期以来则主要以孢粉和植物化石带为对比依据,与海相地层的对比缺乏精确的时代约束.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石炭纪-二叠纪地质年代学框架并修订了华北板块的生物地层格架,认为本溪组属于早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至早格舍尔期(Gzhelian),太原组属于晚格舍尔期至早阿瑟尔期(Asselian),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属于中、晚阿瑟尔期,上石盒子组属于萨克马尔期(Sakmarian)至早空谷期(Kungurian),孙家沟组大部分属于乐平世(Lopingian).这一新的时代框架大幅改变了华北石炭系-二叠系的传统划分对比方案.上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很长的间断(局部长达20个百万年的沉积缺失),这个间断主要表现为上石盒子组与孙家沟组之间发育的大型冲刷面和一系列古土壤层,上、下植物群面貌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古亚洲洋在关闭过程中存在的一次广泛抬升运动的沉积响应.沉积学分析表明华北板块石炭纪-二叠纪相对海平面升降幅度在0~40m.植物组合、沉积学证据以及有机碳同位素结果都表明气候温暖湿润的成煤期结束于阿瑟尔期,较之先前的认识发生更早,持续时间也更短.石炭纪至二叠纪期间,华北板块的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演化受控于泛大陆整体向北漂移和古亚洲洋的关闭.
申博恒沈树忠吴琼张水昌张斌王向东侯章帅袁东勋张以春刘锋刘俊张华史宇坤王军冯卓
关键词:石炭纪-二叠纪地质年代学生物地层地层对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