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毅平

作品数:32 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死亡率
  • 9篇城乡居民
  • 5篇农村
  • 4篇健康
  • 3篇死因
  • 3篇自杀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学生心理
  • 2篇血管
  • 2篇死亡率变化
  • 2篇通事
  • 2篇农村贫困
  • 2篇农村贫困地区
  • 2篇贫困
  • 2篇贫困地区
  • 2篇卒中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慢性
  • 2篇脑血

机构

  • 32篇辽宁省疾病预...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沈阳市疾病预...
  • 5篇本溪市疾病预...
  • 4篇丹东市疾病预...
  • 4篇辽阳市疾病预...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大连市疾病预...
  • 2篇鞍山鞍钢集团...
  • 2篇沈阳市卫生防...
  • 1篇鞍山钢铁集团...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鞍山市疾病预...
  • 1篇大洼县疾病预...
  • 1篇阜新市疾病预...
  • 1篇铁岭市疾病预...
  • 1篇白山市中心医...

作者

  • 32篇冯毅平
  • 22篇于连政
  • 21篇潘国伟
  • 16篇张淑娟
  • 8篇刘莉
  • 7篇于丽娅
  • 6篇杨晓丽
  • 5篇李宁
  • 5篇董光辉
  • 5篇井立滨
  • 5篇那军
  • 4篇刘奇男
  • 4篇穆慧娟
  • 4篇侯书文
  • 4篇潘百灵
  • 4篇礼彦侠
  • 4篇井立彬
  • 4篇林刚
  • 3篇刘健
  • 3篇刁文丽

传媒

  • 7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中国慢性病预...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第六次全国流...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核病防治管理系统的信息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自80年代以来国内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已进入规范化管理.但从根本上还未完全解决结核病防治管理上手工书写、重复记录等现象,这与现代结核病控制和科学发展不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信息化已逐步得到认可.为此,根据近年来辽宁省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旅顺口区结核病实际管理工作情况我们研究和编制了一整套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专业性和通用性的结核病防治管理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全省或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从而使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更加趋于科学、严谨、正规、及时,同时提高了结核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金铃苏娅王巍冯毅平王驰刘晓妹吕燕郭雪诗刘贤叶胡莲珍刘颖王妮郭海蓉韩建国邹丽毛建馥
关键词: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
辽宁省七城市1988-2000年居民自杀死亡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精神问题,是潜在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1].由于自杀与地理环境、风俗、民族生活以及社会人文、居民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自杀死亡率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经历了很大的兴衰变化.
董光辉潘国伟董千泽井立滨冯毅平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重工业城市潜在寿命损失公共卫生地理环境
“健康日本21”中行政机构作用和地方计划
2002年
张淑娟冯毅平刘扬孙炜喻道军
关键词:健康教育
“健康日本21”的环境整备
2002年
冯毅平梁素娟张淑娟刘扬刘毅孙炜喻道军
关键词:媒体企业行政机构保险机构
辽宁省城乡居民1984/1999-2012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变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辽宁省城市居民(1984-2012年)和农村居民(1999-2012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变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造成死亡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辽宁省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6个城市和10个县的慢性肝病及肝硬变的死亡报告资料1 507.9万例,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计算慢性肝病及肝硬变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率(APC)及平均年变化率(AAPC)。另结合同期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探讨死因错误分类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辽宁省城市居民1984-2012年和农村居民1999-2012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变死亡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城市居民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9%,农村居民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6.1%,女性下降速度(7.9%)大于男性(5.3%)。60岁以上居民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城市AAPC为-3.7,农村AAPC为-6.5)。60岁以上城乡居民病毒性肝炎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城市AAPC为13.8,农村AAPC为40.1),城市居民肝癌标化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AAPC为-1.3)。结论人群饮酒消费和自报高血脂患病率的下降以及高血脂控制行为的加强可能是该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进一步降低人群饮酒消费和高血脂患病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人群肥胖和高血脂控制行为,将会有效地降低慢性肝病的死亡率。
于丽娅穆慧娟刘莉礼彦侠冯毅平张淑娟于连政
关键词:死亡率慢性肝病肝硬变
辽宁省7城市居民1988-2000年意外伤害死亡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对1988-2000年辽宁省7城市死亡统计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40.48/10万,占全死因第5位.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呈波动性变化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值为2.20.高发年龄是20~59岁组.意外伤害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中毒和意外跌落.自杀死亡率为6.51/10万,呈下降趋势.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0.07/10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男性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结论:意外伤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成为危害城市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减少意外伤害和降低意外伤害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光辉于连政刘健冯毅平井立滨董千泽
关键词:死亡率自杀交通事故
严重灰霾天气对沈阳市民健康影响快速评估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2012年12月—2013年1月持续高浓度灰霾天气对辽宁省沈阳市民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急性影响。方法2013年2月4-7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市内9区439名≥18岁居民进行电话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灰霾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相关刺激症状、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情况及针对灰霾采取的应对行为。结果439名市民接受电话调查,应答率为71.0%;灰霾天气期间78.5%的居民感到烟尘弥漫,58.8%的居民感到心情压抑,57.9%和55.6%的居民因此减少外出活动和锻炼;49.0%的居民感到空气中有烟尘气味,36.4%、26.2%和31.2%的居民出现咽部、眼睛刺激感和咳嗽;在控制年龄、性别、学历、吸烟情况、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病既往史等因素后,居民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刺激症状评分与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病服药或就诊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0~0.382,P〈0.01)。结论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可导致居民呼吸道和粘膜刺激症状,降低日常生活质量,呼吸和循环疾病患者对严重空气污染更为敏感。
礼彦侠王宏伟于连政李健思张淑娟董颖冯毅平潘国伟
关键词:灰霾健康
大洼县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2010年
赵虹张淑娟孙波于泉福李宁杨晓丽冯毅平
关键词:精神疾病农村居民情感障碍
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高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异常增高情况,初步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用辽宁省建平县居民生命统计资料和传染病发病报告数据库资料,分析建平县23个乡镇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分布特征。利用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死亡率和肝细胞癌死亡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2003年至2006年建平县男女肝细胞癌世界人口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77.6/10万和22.0/10万,为辽宁省农村同期平均水平的2.0倍和1.7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为58.0/10万,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的9.5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与肝硬化死亡率(r=0.495,P=0.008)、肝硬化死亡率与肝细胞癌死亡率(r=0.646,P〈0.01)呈正相关。结论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均显著高于辽宁省同期平均水平,亟待深入调查。
李宗芬冯毅平于连政刘莉于丽娅邢立莹贺丽霞潘国伟
关键词:发病率肝炎丙型肝细胞
沈阳市1992—2000年间日平均气温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定量评价沈阳市日平均气温短期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运用半参数一般递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湿度、气压、工作日和季节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市1992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平均气温与居民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沈阳市全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最低点的气温(最适日均气温)为23.4℃,其中男性最适气温为23.6℃,女性为23.2℃。日平均气温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成"V"字型关系,气温变化与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较显著,而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不明显。超过23.4℃后,气温每上升1℃,全人群循环系统日均死亡率增加0.027 5/10万;气温低于23.4℃时,气温每下降1℃,全人群日均死亡率增加0.0062/10万。65岁以上人群对气温变化敏感,特别是对于高温(气温超过26.6℃),每增加1℃,日均死亡率增加1.1909/10万。65岁以下人群对于气温变化不敏感,无论气温高于或低于最适气温1℃,死亡率改变量均<0.001 1/10万。男性和女性对于气温变化的敏感程度近似。结论气温变化与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间的"V"字型关联提示,非极温状态下的气温远离最适气温的变化也可能增加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而气温靠近最适气温的变化则可能减少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
于连政井立滨冯毅平徐肇翊潘国伟
关键词:死亡率日平均气温循环系统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