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传联

作品数:93 被引量:708H指数:1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天文地球
  • 17篇生物学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2篇颗石藻
  • 30篇化石
  • 18篇微化石
  • 18篇超微化石
  • 17篇古海洋
  • 17篇钙质超微化石
  • 16篇同位素
  • 14篇第四纪
  • 13篇古海洋学
  • 13篇海洋学
  • 8篇第三纪
  • 8篇中新世
  • 8篇南海北部
  • 8篇凹陷
  • 7篇盆地
  • 7篇初级生产力
  • 6篇大洋
  • 6篇东营凹陷
  • 6篇早第三纪
  • 6篇晚第四纪

机构

  • 91篇同济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南...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胜利石油管理...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海油海南能...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 1篇中海石油深海...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93篇刘传联
  • 19篇金晓波
  • 16篇苏翔
  • 13篇张洪瑞
  • 11篇成鑫荣
  • 10篇梁丹
  • 8篇汪品先
  • 7篇赵泉鸿
  • 6篇祝幼华
  • 5篇李前裕
  • 5篇翦知湣
  • 4篇张富元
  • 4篇田军
  • 4篇王汝建
  • 4篇徐金鲤
  • 4篇王良
  • 4篇徐建
  • 3篇陈荣华
  • 3篇俞文晔
  • 3篇张拭颖

传媒

  • 16篇海洋地质与第...
  • 15篇微体古生物学...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沉积学报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少年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生物扰动构造看古近纪东营湖的湖水分层被引量:7
2002年
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与湖水充氧条件及湖水分层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山东东营凹陷下第三系 5套油源岩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分析 ,分别讨论了其沉积时期古湖泊水体的分层状况。富有机质纹层页岩中无生物扰动构造 ,生物扰动指数为 0 ,表明其沉积时为一稳定分层、底层水缺氧的古湖泊 ;钙质块状纹层泥岩中含显微生物扰动构造 ,主要分布在细粒方解石纹层中 ,生物扰动指数为 1,反映较稳定分层、缺氧但有短暂充氧的沉积环境 ;钙质纹层页岩中显微生物扰动构造可局部富集呈层 ,生物扰动指数为 1~ 2 ,反映当时古湖泊有季节性回水 ,含氧量呈季节性变化 ;红、灰条带状粉砂质泥岩肉眼即可观察到生物扰动构造 ,主要分布在红色层中 ,生物扰动指数为 2~ 3,反映为不分层、充氧的古湖泊环境 ;块状泥岩扰动最为强烈 ,生物扰动指数为 6 ,表明为不分层。
刘传联房殿勇王慧中
关键词:生物扰动构造早第三纪东营凹陷沉积环境
南海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长链烯酮来源与含量变化
2023年
海洋沉积物中的长链烯酮由海洋单细胞钙化藻类颗石藻生产,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研究领域中的分子标记物。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大气CO_(2)浓度的可靠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需要利用颗石大小对颗石藻生理参数b值进行修正,因此需要厘清哪类颗石藻对烯酮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目前认为新生代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长链烯酮生产者为Noelaerhabdaceae科的颗石藻,包含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spp.,Reticulofenestra spp.,Cyclicargolithus spp.,但对它们具体的贡献程度仍然未知。因此,本文以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U1501站早中新世海洋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对比了沉积物中颗石与烯酮的绝对含量,发现Cyclicargolithus属的颗石丰度与烯酮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0.01),而Reticulofenestra spp.的相关性较弱(r=0.09,p=0.5)。研究认为早中新世长链烯酮的主要生产者为Cyclicargolithus属,Reticulofenestra属次之。此外,研究还测量了各颗石属种的长度,并估算了颗石藻细胞的直径。研究认为Cyclicargolithus属对烯酮的高贡献源于其较大的细胞直径。从长链烯酮生产者的种类、细胞体积及其生命过程处着眼,有利于评估应用碳同位素分馏重建海洋中CO_(2)浓度的可行性,对准确地还原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郑畅金晓波刘传联
关键词:长链烯酮颗石藻早中新世
对南海深水盆地钙质生物颗粒沉积机理的初步探索
周辛全刘传联张洪瑞金晓波
南海东部海域的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1998年在南海东部海域采集了195个表层和24个柱状沉积物样,对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1)南海东部海域具有典型的边缘海沉积特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生物碎屑、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物组成,沉积作用具有多样性;(2)黄岩岛以北海区沉积物中基性岩组分含量为23.2%,陆源硅铝质组分含量为76.8%,这两种组分的理论计算值与海底沉积物实际分布相一致;(3)由碎屑矿物分析得出陆源矿物、混合矿物、自生铁锰矿物和中基性火山矿物四种矿物组合区,矿物组成和含量差异反映了物源和沉积环境的变化;(4)对沉积物中大于0.063mm的物质全组分分析表明,生源组分占66.97%,其中钙质生物含量为23.43%,硅质生物含量为43.54%,钙质生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深小于3500m的海区,硅质生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3500m的深水区;(5)南海东部海域火山沉积作用明显,海底扩张区沉积物中铜、钡、铁、锰、钴、镍、砷等金属物质分布与海底构造和海底中基性火山活动密切相关;(6)对沉积物粒度、物质组成和生物化石组合分析表明北部陆坡区69柱187.5~190.0,287.5~280.0,377.5~380.0cm,深海平原区149柱157~187,187~194cm,南部陆坡区323柱280~350cm在粒度上表现出浊流沉积特征;(7)对锶同位素物源示踪和粒度、矿物的研究表明,北部陆源碎屑向南一直扩散到约17°N,西吕宋海槽是亚洲大陆物质特别是我国大陆物质向南海东部海域输运的主要通道。
张富元张霄宇杨群慧刘传联
关键词:南海东部锶同位素
南海晚第四纪颗石藻化石记录与上层海水结构变化
苏翔刘传联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KX21-2孔钙质超微化石分析
KX08-97321-2(KX21-2)孔,位于赤道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台(01°25.01′S,157°58.91′E),水深189m,由热带碳循环"973"项目的2008年暖池区专题航次所采集。该段岩芯长631cm,...
梁丹刘传联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钙质超微化石
文献传递
颗石藻细胞大小与生产力对颗石同位素生命效应的控制
金晓波刘传联张洪瑞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颗石重量变化及其环境控制因素
颗石藻是一类海洋单细胞钙质超微浮游植物,能够分泌形成覆盖在细胞表面的微小盘状碳酸钙"鳞片",称为颗石。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生态功能,颗石藻已成为研究海洋酸化对生物影响的重要的实验对象。然而对于颗石藻钙化作用如何响应大气CO2...
苏翔刘传联Luc Beaufort
关键词:南海北部颗石藻晚第四纪
文献传递
山东东营凹陷早第三纪沙一段介形虫丰度的不均匀性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1994年
东营凹陷四个钻孔(2.下2-观18、滨297、牛101、樊101)沙河街组一段岩心样品介形虫化石丰度统计表明:1)不同的岩性介形虫化石丰度可以有很大不同;2)同一钻孔垂向上不同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丰度也显示出不均匀性;3)在岩心层面上,介形虫化石的分布有六种形式:密集分布、零星分布、簇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虫穴充填、裂缝充填。除前两者外,均显示出层面上化石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上述化石丰度不均匀性的原因包括生态学和埋葬学两种因素。最后文中讨论了这种化石丰度不均匀性所反映的地质意义。
刘传联丁莲花洪太元毕海红赵泉鸿
关键词:介形虫不均匀性东营凹陷第三纪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与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被引量:20
2003年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陈荣华徐建孟翊汪东军刘传联黄宝琦张富元
关键词:微体古生物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