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松
-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创血肿清除治疗对基底节脑出血大鼠锥体束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对锥体束修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出血自然恢复组和脑出血后6、12、24 h微创血肿抽吸组(n=8),后4组大鼠注射Ⅳ型胶原酶-肝素混合液建立基底节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6、12、24 h行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后3组大鼠.2周后按照"楼梯测试"前肢功能的测试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前肢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囊后肢锥体束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生长相关货白(GAP-43)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造模前左前肢抓取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微创血肿抽吸组前肢抓取功能均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6 h抽吸组高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微创血肿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GAP-43的表达明显多于脑出血自然恢复组,6 h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多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 h和12 h抽吸组GAP-43的表达高于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24 h内,尤其是6 h内予以微创血肿抽吸治疗能减轻内囊后肢锥体束的损伤,利于锥体束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
- 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
- 关键词:脑出血锥体束微创血肿清除术
- 基底核出血后的锥体束损害及血肿抽吸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锥体束改变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研究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锥体束的病理变化规律及特点。
方法体重250—30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用作光镜检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 刘必松
- 关键词:脑出血锥体束髓鞘脑出血锥体束GAP-43
- 文献传递
- 高压氧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和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高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 邓德旺刘必松李桂心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高压氧
- 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对脑出血大鼠锥体束损伤的影响
- 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
-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2009年
-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过去认为CCM少见,发病率为0.02%-0.53%。近几年来随着MRI的应用,CCM发生率有所增加,与尸检报道相仿,占脑血管畸形的5%~13%。
- 刘必松王如密杨朋范
-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病因学
- 脑出血大鼠锥体束显微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 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
- 基层医院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与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救治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2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果GOS评分:恢复良好20例,轻度病残1例,中度病残1例,死亡0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邓德旺李桂心刘必松徐伟黄立平
- 关键词:手术
- 颅脑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25例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早期出现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外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脑外伤程度、部位、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颅脑外伤后的早期精神障碍多见于中重型颅脑外伤后患者,以额叶与颞叶挫裂伤多见,总体治疗有效率达88.0%。结论颅脑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经过及时、适当的综合治疗后,一般恢复良好。
- 邓德旺李桂心刘必松徐伟黄立平陈立峰
- 关键词:颅脑损伤
- 大鼠基底节出血后血肿对锥体束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研究大鼠基底节出血后出血灶的变化和对锥体束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32只),Ⅳ型皎原酶-肝素诱导脑出血组(32只),其中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个亚组8只。使用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出血,测量出血灶的血肿大小。采用HE染色、Luxolfastblue染色、Neurofilament免疫组化观察内囊后肢的病理改变,锥体束髓鞘的改变,锥体束NF染色的光密度值。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SNK—q检验。结果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1d组血肿体积最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3d组白质重度水肿,7d组白质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锥体束轴突损伤从1d[(0.20±0.02)]到7d[(0.09±0.01)]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密度值[(0.10±0.02)]有所增加,但与7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锥体束的致伤原因除了血肿的直接破坏,还有脑水肿、炎症反应等各种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脑出血早期若给予外科干预可能可以减轻锥体束的继发损伤。
- 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李桂心邓德旺
- 关键词:脑出血锥体束髓鞘轴突
- 脑出血大鼠锥体束显微和超微结构改变
- 2010年
-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锥体束病理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使用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脑出血,采用劳克坚牢蓝(LFB)染色、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和电镜对内囊后肢进行观察。结果Ⅳ型胶原酶-肝素能成功建立具有典型神经功能缺损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光镜发现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1~7d轴突损伤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度值(0.09±0.01)有所增加,但与7d(0.10±0.0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显示脑出血1d锥体束髓鞘松解,轴突水肿,部分无髓轴突崩解坏死消失,3d髓鞘松解、空泡样变性,局部髓鞘消失、厚薄不均,轴突水肿严重,甚至坏死崩解。结论大鼠脑出血后1w内锥体束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提示应早期和超早期予以干预治疗以减轻损伤和促进修复。
- 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
- 关键词:脑出血锥体束髓鞘轴突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