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吉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市海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资助项目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出血
  • 2篇上消化道
  • 2篇上消化道出血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膜下
  • 2篇脑出血
  • 2篇化道
  • 1篇导向穿刺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动脉瘤破裂出...
  • 1篇血肿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机构

  • 7篇青岛市海慈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7篇刘永吉
  • 3篇王朝晖
  • 3篇刘隆熙
  • 2篇杨秀丽
  • 2篇石岭
  • 2篇姜传武
  • 1篇张鲁平
  • 1篇王洲
  • 1篇赵广祚
  • 1篇高晓宁
  • 1篇裘孝忠
  • 1篇刘隆熙
  • 1篇唐明
  • 1篇孙思文
  • 1篇许波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医研究
  • 1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T导向穿刺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000年
目的 总结CT导向穿刺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 3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年龄在50~82岁之间,平均年龄61岁,术前多数病人有其它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手术在CT室内进行,局麻下以5mm或6mm直径骨钻钻孔,脑针穿刺反复抽吸或冲洗,抽吸量达血肿量的50%~80%。多数手术在发病后6~24小时进行。结果 手术后病人意识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抽吸血肿量越多恢复越好,未发生颅内感染和再出血,死亡5例。结论 CT定位导向穿刺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简单,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对病人全身影响小,非常适用不能耐受全麻下开颅的病人。
王朝晖赵广祚孙思文刘万梁刘永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抽吸术
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48.8%),死亡26例,其中伴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21例(53.8%),不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5例(19.2%)。在影响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败血症、去大脑强直、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糖水平呈显著相关(X2=13.96,X2=27.43,X2=46.28,X2=27.33,X2=11.88,X2=5.71,P〈0.05或P〈0.01)。结论在颅脑损伤的监护治疗中,应尽早干预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刘永吉许波张鲁平高晓宁杨秀丽姜传武
关键词: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12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总结,对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6例(41.1%),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败血症、颅内压增高和GCS评分呈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败血症、颅内压增高和GCS评分是预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结论在脑出血的监护治疗中,应及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能够优先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刘永吉姜传武唐明王洲杨秀丽许波
关键词:脑出血消化道出血
颞浅动脉贴附术治疗出血性moyamoya病20例
目的探讨EDAS术治疗moyamoya病的效果。材料和方法收治以颅内出血发病的烟雾病患者20例,年龄17~36岁,平均23.7岁。男:女=19:1。其中SAH 8例,脑叶出血4例,脑室出血5例,基底节出血3例。全组经过全...
刘隆熙姜勇刚王朝晖刘永吉
急诊夹闭与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初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比较急诊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治疗,其中开颅夹闭组39例、栓塞组23例.术后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1例、栓塞组22例(失随访9例).结果:夹闭组治愈30例 ,栓塞组治愈20例 ( P<0.01).术中动脉瘤破裂:夹闭组5例;围手术期死亡:夹闭组3例;下视丘反应:夹闭组8例、栓塞组3例;认知和肢体功能障碍:夹闭组2例、栓塞组1例;植物状态:夹闭组1例.随访:夹闭组1例死亡.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术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H&H)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刘隆熙石岭江澄川冷冰赵经郊刘永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栓塞
颈动脉、椎动脉之动脉夹层的治疗总结
目的探讨动脉夹层的介入和手术治疗及其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颈、椎动脉夹层的治疗。全组H&H评分Ⅰ~Ⅲ级。椎动脉夹层8例,其中仅1例为动脉狭窄伴未破裂夹层动脉瘤以球囊扩张药物涂层支架治疗,余7例系
刘隆熙王朝晖刘永吉石岭姜勇刚裘孝忠
利水逐瘀合剂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观察利水逐瘀合剂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3组,即治疗组(利水逐瘀合剂)30例、对照组(保守治疗组即西药组)21例,和手术组(钻孔手术引流)45例,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并通过影象学血肿体积、临床体征变化的观察及血肿复发等指标作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9.52%,总有效率42.86%;手术组血肿完全吸收治愈率57.78%,总有效率88.89%。P(手术中药)>0.05,P(手术保守)<0.05,P(保守中药)<0.05。结论利水逐瘀合剂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建议在严密观察下,可运用于非疝前期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特别是高龄、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刘隆熙刘红石刘永吉韩雪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