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萌
-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汉语国际教育中隐喻理论在惯用语教学中的运用
- 2015年
- 本文以九套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惯用语作为语料基础,介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隐喻理论在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笔者认为,认知隐喻观对汉语惯用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 刘潇萌
- 关键词:隐喻汉语惯用语汉语国际教育
- 浅析新媒体时代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对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 2015年
- 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主导报道权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主动传播者的全新的传播方式,它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展现出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辽宁省有很多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对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分三部分阐述新媒体时代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对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分析并得出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微信、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以后对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而且重要的推动作用。
- 刘潇萌
-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国际教育
- 论贾平凹小说的“生活流”式叙事——以《秦腔》《古炉》《暂坐》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贾平凹并非先锋作家,但他却一直走在艺术形式探索与实验的路上。从《秦腔》起,贾平凹扭转其“辞章灿烂,情趣盎然”的文风,开始选择对叙事对象进行“原生态”的描摹与呈现。叙事方式的重新选择,意味着贾平凹审视世界的角度与思维方式逐步发生变化或调整,作家的审美方式随之出现“拐点”。他执着地对文本细部进行密集而厚实的精雕细刻,以真正植根于土地,呈现生活内部丰盈而繁杂的结构与肌理。这些极具个性色彩的叙事细节与叙事语言等,蕴蓄出了贾平凹充满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生活流”叙事,凝聚成贾平凹小说“细部的力量”。自然地透视与还原出存在世界的本相、与日常生活肌理的契合与统一、对于暴力与苦难的“观照”与“救赎”等创作意旨,都在“生活流”叙事中得到充分彰显。
- 刘潇萌
-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秦腔》《古炉》
- 世俗时代的“活法”——论石一枫近年的小说创作
- 2024年
- 石一枫近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理想化、异化和中间状态三类,他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由多部作品接续对这三类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书写和反思,精心营造了一个足够广阔的世俗空间,尽力向我们展示这个空间内的参差和多样。《世间已无陈金芳》《借命而生》《地球之眼》《心灵外史》等作品的创作,就是他书写、反思、展示,并不断追问世俗时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活法的过程,而最终想要表达和揭示的是《漂洋过海来送你》中对于传统道德的重新认同,对道德信仰和文化自信的重建。
- 刘潇萌
- 关键词:活法天真感伤
- 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惯用语研究
- 汉语惯用语属于“语”的范畴,非“二二相承”形式,结构相对固定,但结构的固定性中又带有灵活性,语义上只有“描述性”,没有“表述性”,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由于惯用语结构上既固定又灵活的特点,很难让汉语学习者准确地掌握并运用,...
- 刘潇萌
- 关键词:汉语惯用语第二语言教学语义结构
- 文献传递
- 格非小说叙述的隐秘“逻辑”——重读短篇小说《迷舟》《褐色鸟群》被引量:1
- 2019年
- 格非小说生长和渗透出来的,不仅是博尔赫斯式的“小说的智慧”,还有博尔赫斯文本所不具有的、惟“中国经验”才能滋生出的话语情境和氤氲氛围,这些真正决定了格非的叙述体貌和风格的最终形成。两者在小说理念上最为接近之处,就是他们在叙述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在格非的《迷舟》和《褐色鸟群》中,格非对博尔赫斯的时间感和“记忆”在叙述中的结构功能,都有着自己超越性的理解和实践,其文本中被那种记忆所“统治”的时间,几乎成为小说叙述中的神秘幽灵,控制着小说叙事的方向,并在叙事中建立起文本的独特结构和叙述的逻辑。这种叙述的“新逻辑”不仅彻底打破了故事内部的“因果链”,而且对于审美“第二项”所可能呈现的“意蕴”也做出“修正”或消解。因此,我们在格非的小说里,发现了极具智慧性的小说戏剧结构。
- 刘潇萌
- 关键词:《迷舟》神秘性
- 格非叙事的“哲学与文学”——以《欲望的旗帜》和《月落荒寺》为中心
- 2022年
-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 刘潇萌
- 关键词:哲学自我科幻
- 灵魂的拷问与人性的摆渡——说贾平凹小说中的“异人”形象
- 2023年
- 深入贾平凹的小说,不难发现,除了诸多庸庸碌碌生活着的男人女人们,其文本中还存在另一类极具象征性、神秘性和叙事功能的“异人”形象。文章根据他们自身属性的不同,将这类“异人”形象细分为“乡间智者”和“残缺人”形象。这些拥有神性的“乡间智者”和富有灵性的“残缺人”,组成了贾平凹笔下另一类极具审美特点、叙述功能及心理观照的人物群体形象。“异人”与“常人”形象共同构建起了贾平凹小说中鲜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谱系,体现出作家心理、精神、灵魂等诸多层面的“精、气、神”。
- 刘潇萌
-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异人神性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新词语特点及教学选择原则探略
- 2019年
- 近年来,汉语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成为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新词语在当前使用的教材中涉及较少,而新词语本身数量巨大,种类庞杂,如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新词语进行教学同样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本文就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新词语的产生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教学中选择新词语的原则进行探讨和研究。
- 杨柳青刘潇萌
-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