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杨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4篇儿童
  • 3篇先天性巨结肠
  • 3篇结肠
  • 3篇巨结肠
  • 3篇患儿
  • 2篇正常儿
  • 2篇正常儿童
  • 2篇直肠
  • 2篇直肠扩张
  • 2篇排便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小儿
  • 2篇小鼠
  • 2篇脑内
  • 2篇功能性
  • 2篇功能性磁共振
  • 2篇功能性磁共振...

机构

  • 14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石家庄制药集...

作者

  • 14篇吴杨
  • 9篇向波
  • 5篇王琦
  • 2篇蒋小平
  • 2篇王瑞
  • 2篇孙怀强
  • 2篇李亚楠
  • 1篇滕鸿
  • 1篇胡敏
  • 1篇郑力
  • 1篇杜彬
  • 1篇王永生
  • 1篇卿勇
  • 1篇赵一洋
  • 1篇魏于全
  • 1篇刁鹏
  • 1篇李怡
  • 1篇张小伟
  • 1篇李秋
  • 1篇罗彦

传媒

  • 3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肿瘤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防御素2融合VE-Cadherin重组质粒的抗血管生成免疫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构建β防御素2(BD2)融合血管内皮钙粘附素(VE-Cadherin)胞外段重组质粒,以期探讨其免疫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方法PCR扩增成熟BD2片段和VE-Cadherin胞外段。以连接肽连接成熟BD2片段和VE-Cadherin胞外段,通过重叠PCR构建融合分子。将所得三种片段插入到pSecTag2B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T26肿瘤细胞,RT-PCR检测其表达。取转染COS细胞后的上清液做趋化实验,检测融合分子对树突状细胞(DC)的趋化作用。所得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后,皮下植入包裹CT26肿瘤细胞的藻酸盐微球,检测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测序证实三种质粒构建正确,能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BD2融合重组质粒和未融合的BD2质粒转染细胞后的上清液趋化DC的能力相近(P>0.05)。与其余各组质粒免疫相比,融合重组质粒免疫后能够显著抑制藻酸盐微球中肿瘤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P<0.01)。结论BD2融合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后的重组质粒免疫动物后能在体内有效地打破机体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免疫耐受。
王国庆王永生王瑞吴杨杜小波徐建容刁鹏
关键词:防御素血管生成免疫作用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
202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3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消化道穿孔部位,将其分为肠穿孔组(n=51)、胃穿孔组(n=8)和穿孔部位不明组(n=4)。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相关情况、术后治疗及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通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医学科研2022伦审批第〔141〕号)。结果①消化道穿孔原因:胃穿孔组患儿均因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所致(8/8);肠穿孔组患儿中,由于NEC、自发性肠穿孔(SIP)、肠闭锁、食管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胎粪性腹膜炎与先天性巨结肠所致穿孔各为38例(74.5%)、7例(13.7%)、3例(5.9%)、1例(2.0%)、1例(2.0%)与1例(2.0%);其余4例穿孔部位不明。②临床表现:患儿均以腹胀、气促、呼吸困难、反应差等为主要表现。③辅助检查:其中53例(81.0%,51/63)患儿的腹部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提示腹腔游离气体。④治疗措施:60例(95.2%)接受手术治疗(剖腹探查术为38例,仅行腹腔引流术为12例,腹腔引流术+剖腹探查术为10例),3例采取保守治疗措施。⑤治疗结局:40例(63.5%)治愈出院,17例(27.0%)主动要求出院,6例(9.5%)住院死亡。45例(75.0%,45/60)接受手术患儿术后恢复肠内营养。结论NEC、SIP、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导致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尽早识别、积极外科手术,或可降低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死亡率。
李佳丽吴杨张莉夏斌何洋陈忠唐军母得志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胃肠外营养剖腹术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前庭瘘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随访和评估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随访接受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前庭瘘患儿,分析其术后排便功能。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共计78例先天性无肛伴直肠前庭瘘患儿,其中60例获访,18例失访。规律随访此类患儿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同时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Krickenbeck分类的评分量表测量患儿排便功能显示:81. 7%的患儿术后达到主动随意控便。术后5~10年患儿主动随意控便率(78. 1%)高于5年以内患儿(64. 3%),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便秘仍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便秘和粪污的情况以及排便评分随患儿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善。结论直肠前庭瘘患儿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随年龄增长,排便功能障碍有所改善。规律随访和治疗有助于改善该部分患儿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
吴杨向波谢小龙张一茂蒋小平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前庭瘘排便功能随访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
王琦谢小龙吴杨孙怀强向波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先天性巨结肠正常儿童排便反射
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传统观念认为,儿童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处于闭合状态,鞘膜囊内液体主要来源于囊壁自身分泌。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尤其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本院收治395例年龄大于2岁先天性鞘膜积液患儿,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13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61例;均予腹腔镜手术探查,了解鞘状突闭合情况,术后长期随访鞘状突结扎后疗效;对其中2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通过在内环口水平向未闭合的鞘状突内滴注美兰液,了解鞘膜积液的液体可能来源。同期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患儿34例,术中切取少许鞘膜囊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囊壁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1)34例开放手术患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患儿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分泌功能非常弱。(2)134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未闭合,经2~3 cm的鞘状突管直接连通睾丸鞘膜腔,挤压阴囊鞘膜囊可见清亮液体经内环口流入腹腔;261例非交通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仍呈开放状态,经鞘状突管与精索或睾丸鞘膜囊腔相连,挤压鞘膜囊可见少量液体从其顶部小孔渗出。经内环口向未闭合鞘状突管滴注美兰液,30 min后用细针经皮穿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囊,均可抽取美兰淡染囊液。(3)395例腹腔镜下手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仅6例于术后1~3个月患侧复发,一期治愈率98.5%。结论与传统观念不同,本研究发现鞘状突发育过程中未闭合是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发病的主要因素,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囊内积液不是囊壁自身分泌,而是来源于腹腔的正常腹水。非交通性鞘膜积液鞘膜囊顶部小孔处可能存在单向瓣膜样结构,阻止囊内液倒流入腹腔。
马清泉李亚楠王琦吴杨向波
关键词:睾丸鞘膜积液腹腔镜发病机制儿童
血糖水平与小儿腹部外科手术后PICU住院病人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接受小儿腹部外科手术后收入PICU 患儿血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与临床愈合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 年11 月至2011 年11 月华西医院PICU 收治全部腹部外科术后患儿临床资料.纳入数据包括:P...
吴杨赖巍向波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新生儿Ⅲ型食管闭锁的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Ⅲ型食管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先天性Ⅲ型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20例)和开胸组(2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术前资料及术中内环境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 胸腔镜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胸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治愈率分别为90.0%(18/20)、92.3%(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Ⅲ型食管闭锁是安全可行的。
蒋小平吴杨杨纲杜彬郑力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胸腔镜开胸手术
RhoB基因联合低剂量顺铂对小鼠A549肺癌的治疗作用
2011年
目的构建人pVITRO2-RhoB重组质粒,探讨pVITRO2-RhoB重组质粒在体内外的抗肿瘤效果及其联合低剂量顺铂对小鼠A549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pVITRO2-RhoB重组质粒,将其转染A549细胞后,观察它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小鼠A549肺癌模型,用1,2-二油酰-3-三甲胺基丙烷(DOTAP)+胆固醇(CHOL)脂质体包裹pVITRO2-RhoB重组质粒制备脂质体质粒DNA复合体即Lip-RhoB。将30只荷瘤鼠分别分为空白组、脂质体-pVITRO2复合物(Lip-null)组、脂质体-RhoB复合物(Lip-RhoB)组、低剂量顺铂(DDP)组和联合治疗(RhoB+DDP)组。RhoB尾静脉给药,低剂量顺铂腹腔给药,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及小鼠的生存期,原位瘤进行TUNEL染色,测定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pVITRO2-RhoB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在体外抑制了A549细胞生长并促进了该细胞的凋亡;pVITRO2-RhoB重组质粒治疗裸鼠A549肺癌皮下肿瘤模型后,荷瘤鼠肿瘤体积增长减慢,肿瘤凋亡细胞增加(P<0.05);基因联合低剂量顺铂治疗后,与Lip-RhoB组和DDP组相比能显著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P<0.05),延长荷瘤鼠生存期(P<0.05),提高肿瘤细胞原位凋亡(P<0.05)。结论 RhoB基因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及协同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因此RhoB基因联合低剂量顺铂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肺癌治疗新方法。
胡小红吴文芳卿勇宋丽芳黄文吴杨李怡吴晓华
关键词:肺癌顺铂基因治疗
表达sFlt-1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很强增殖能力的细胞。经静脉输注的MSCs能特异性地聚集于新生组织,如伤口和肿瘤等,本实验将MSCs作为基因治疗靶向载体,研究其在肿瘤组织内的抗血管作用。方法从雄性小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和培养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29、CD44的表达。再用sFlt-1(VEGF-R1)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给荷瘤小鼠静脉注射。结果间充质干细胞聚集在肿瘤内表达sFlt-1,使得肿瘤血管生成受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增加、肺转移灶减小、生存时间延长。结论本研究表明,MSCs作为基因的运载工具在抗肿瘤领域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胡敏李秋滕鸿王瑞张小伟吴杨罗彦阚兵魏于全杨金亮
关键词:肿瘤移植间充质干细胞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内便意感受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
2021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索正常儿童及成人大脑内便意感受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情况。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无排便功能障碍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儿童组(儿童组),将招募的12例排便功能正常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正常成人组(成人组)。儿童组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年龄范围为2~6岁;平均体重为17.1 kg,体重范围为12.8~25.0 kg。成人组的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5.5岁,年龄范围为23~28岁;平均体重为64.25 kg,体重范围为58~76 kg。所有受试者均需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记录引起受试者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以及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随后使用fMRI技术观察所有受试者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直肠内初始感觉的刺激下,所有受试者的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成人大脑内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下回及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正常儿童大脑内的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前部及后部)及丘脑区域也出现了激活。与儿童组的结果对比,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成人组大脑内的额极区、扣带回和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儿童组,而儿童组大脑内没有活动强度明显高于成人组的区域。结论正常人群大脑中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上回及额下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可能是参与便意感受的重要区域;在类似的便意感受下,正常儿童大脑内的额极区、扣带回及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稍弱于正常成人。
王琦谢小龙吴杨向波孙怀强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常儿童正常成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