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玉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荒漠
  • 2篇植物
  • 2篇光合响应
  • 1篇性状
  • 1篇叶面
  • 1篇植物功能
  • 1篇植物功能型
  • 1篇植物性状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量分配
  • 1篇盆地
  • 1篇气孔导度
  • 1篇准噶尔盆地
  • 1篇温度效应
  • 1篇涡度
  • 1篇涡度相关
  • 1篇涡度相关法
  • 1篇物量
  • 1篇净光合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吴玉
  • 4篇郑新军
  • 3篇李彦
  • 2篇唐立松
  • 1篇周海
  • 1篇王玉刚
  • 1篇戴岳
  • 1篇马杰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降水中δ^(18)O的温度与降水量效应被引量:3
2016年
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和降水中δ^(18)O的温度和降水量级效应是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地区水文学过程与问题的基础。通过跟踪2012—2013年准噶尔盆地东南部44次降水事件,测定了降水中的δ^(18)O和δD,同时收集降水过程的气温变化和降水量数据,在降水事件尺度上研究了降水中δ^(18)O、温度和降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存在时间尺度效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温度、降水量级效应与LMWL可能不同。在降水事件尺度上,准噶尔盆地东南部LMWL是δD=(7.53±0.22)·δ^(18)O+(0.25±3.29)。一年中受到水热同期变化的影响,降水量效应被强烈的气温季节动态所掩盖,因此,表面看来,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只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而不存在降水量效应,但是扣除气温的影响后,显著的降水量级效应仍然存在,降水量效应主要与云下二次蒸发有关。二元线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降水事件尺度上,温度和降水量级效应分别为(0.70±0.03)‰·℃^(-1)和(-0.14±0.07)‰·mm^(-1)。
郑新军戴岳周海吴玉李彦
关键词:Δ18O降水量温度效应准噶尔盆地
不同功能型原生荒漠植物对小降雨的光合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小降雨事件(≤5 mm)在干旱区年降雨频次中占很大比重,并且发生间隔较短。为揭示荒漠植物对小降雨的利用策略,在准噶尔盆地原始生境中研究了4种植物功能型(短生活史草本植物、长生活史草本植物、非潜水灌木和潜水灌木,共28物种)对1和6 mm人工降雨的光合响应。结果表明,1 mm降雨后,多数草本植物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上升,非潜水灌木的g_s和潜水灌木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响应的幅度接近于6mm降雨效应。为探讨植物利用小降雨的可能机制,选取单位面积叶片吸水量(LWUC)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增量(R_w)对叶片进行吸水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小降雨既可通过叶面毛被草本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也可通过增加微生境湿度,调节气孔导度,降低蒸腾而使灌木间接获益。
吴玉郑新军李彦
关键词:植物功能型气孔导度
盐生荒漠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比被引量:3
2013年
将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与箱式法同步观测得到的同化枝净光合(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相结合,对群落碳交换进行估算,并以此验证盐生荒漠涡度相关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盐生荒漠生态系统年叶片生物量为51.30±5.56 g·m^(-2),其中90.45%以上来源于多枝柽柳的贡献;而整个生长季,群落叶面积指数(LAI)呈单峰形式变化,从5月30日—9月30日,LAI介于0.18~0.30,并在第197天达到最大值。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对群落碳交换的测定结果表明,群落碳交换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并于7月中旬达到碳同化峰值,与LAI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对比发现,两种测量方法对群落碳交换日过程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测定,涡度相关法较箱式法存在略微的低估,引起这种低估的原因可能是夜间湍流较弱。
马杰吴玉郑新军唐立松王玉刚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
荒漠草本植物在不同降雨模式下的光合响应和生物量分配策略被引量:8
2013年
植物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固定等过程。本研究在盆栽控制条件下,以4种荒漠草本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滨藜(Atriplex patens)、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短柱猪毛菜(Salsola lanata)为对象,设置4种降雨模式处理(湿润处理20 mm×1/周与10 mm×2/周;干旱处理12 mm×1/周与6 mm×2/周),分析其净光合速率(P_n)、植物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植株的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下,P_n基本都在降雨后第2天达到峰值,并且植株能维持较高的单叶P_n;盐角草和短柱猪毛菜的F_v/F_m在各处理下均处于最适范围。比叶面积(SLA)和比根长(SRL)受降雨处理影响不显著。地肤生长主要受P素限制,其他3种植物主要受N素限制。降雨量主导着植物总生物量和叶茎根各部分生物量,降雨频次能调节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的比例。等水量下,降雨频次增多使植物加大地下生物量的分配。
吴玉郑新军李彦唐立松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分配植物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