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祥伟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低温压力容器
  • 1篇压力容器
  • 1篇容器钢板
  • 1篇蛇形管
  • 1篇数字化
  • 1篇筒体
  • 1篇脱氢
  • 1篇脱氢反应
  • 1篇脱氢反应器
  • 1篇壳牌
  • 1篇可见光
  • 1篇可见光谱
  • 1篇可追
  • 1篇可追溯
  • 1篇光谱
  • 1篇焊口
  • 1篇合金
  • 1篇合金钢
  • 1篇反应器
  • 1篇钢板

机构

  • 8篇上海锅炉厂有...
  • 4篇化学工业设备...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航工业北京...
  • 1篇北京莱特锐科...
  • 1篇苏州海陆重工...
  • 1篇南京三方化工...

作者

  • 8篇吴祥伟
  • 1篇杨军红
  • 1篇李文华
  • 1篇殷东岳
  • 1篇李嫚
  • 1篇刘平
  • 1篇徐京亮
  • 1篇朱宝萍
  • 1篇曾庆斌
  • 1篇李嫚
  • 1篇黄建华

传媒

  • 5篇锅炉技术
  • 1篇压力容器
  • 1篇钢铁研究
  • 1篇石油和化工设...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壳牌气化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的预组装被引量:1
2007年
气化关键设备压力容器壳体主要有气化炉(含激冷段)、输气管、气体返回室和合成气冷却器四大件及内件等组成,由于超重、超限无法运输等条件限制,四大件内件安装完毕后只能在施工现场空中进行组对和焊接。因此气化关键设备的制作精度、预组装和测量工作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根据煤气化装置中最重要的设备—气化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的制造实践,概述了该设备的预组装方案及注意事项。通过预组装,施工现场组焊质量和周期得到了保证。
郭春义赵清万吴祥伟
高压飞灰过滤器的制造与检验被引量:7
2005年
介绍了煤气化 /煤代油项目中关键设备之一———高压飞灰过滤器的主要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及制造检验标准和注意事项 ,并对其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及装配工艺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赵清万李文华卜光飞刘少平吴祥伟
09MnNiDR低温压力容器钢板的试验及焊接检验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结合某工程项目的关键设备CO2吸收塔原材料09MnNiDR板厚t/2和t/4处系列冲击试验和部分试样断口高、低倍组织检验,简要分析了两厚度处冲击性能明显差异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阐述了低温压力容器的焊接检验要点。
赵清万陈金顶吴祥伟张卫兵
脱氢反应器的制造与检验被引量:1
2010年
详细阐述了大型脱氢反应器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整体组装等一系列工艺要求及制造难点,并对关键检验项目进行了综合阐述。
曾庆斌赵清万吴祥伟
采用可见光谱数字化技术分析合金钢中Mo元素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部分常用合金钢中Mo元素可见光谱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Mo 438.16nm和Mo 483.05 nm分析谱线组的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技术,探索了采用Mo元素可见光谱分析技术进行牌号鉴别的方法。结果可用于常用合金钢中Mo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材料牌号鉴别。
刘平杨军红黄建华吴祥伟
关键词:数字化合金钢可见光谱
国内第一台高压飞灰过滤器的制造与检验被引量:3
2005年
介绍了煤气化/煤代油项目中关键设备之一高压飞灰过滤器的主要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及制造检验标准和注意事项,并对其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及装配工艺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赵清万吴祥伟刘少平
基于PFMEA的筒体焊接质量控制与改进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PFMEA方法对筒体焊接的质量控制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运用PFMEA方法对筒体焊接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和原因分析,根据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频度(O)的评判准则计算风险顺序数(RPN),运用防错技术对RPN值较高的潜在失效模式提出了具体防错措施,有效降低了RPN值并反馈至PFMEA。不仅提高了筒体焊接质量,也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对类似问题的质量控制总结了经验。
李嫚李嫚吴祥伟
关键词:筒体
蛇形管组件制造可追溯管理被引量:1
2016年
针对近年来某公司发生的锅炉四管部位泄露后无法追查到原材料供应商问题,提出并实施蛇形管制造主要流程质量控制方法,设计了进行追溯控制的一整套相关可追溯控制表式,使各主要工序制造和检验均可进行追溯,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和责任性,为谁制造谁负责,谁失控追究谁的质量考核提供了充分依据。
殷东岳吴祥伟朱宝萍徐京亮
关键词:焊口可追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