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锐

作品数:15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古史
  • 3篇古史辨
  • 2篇疑古
  • 2篇尚书
  • 2篇天人之际
  • 2篇宗教
  • 2篇夏文化
  • 2篇民族
  • 2篇《古史辨》
  • 2篇《洪范》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哲学
  • 1篇断代
  • 1篇断代工程
  • 1篇新石器
  • 1篇亚细亚生产方...
  • 1篇炎帝
  • 1篇仰韶文化
  • 1篇遗址
  • 1篇疑古思潮

机构

  • 1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5篇吴锐
  • 1篇周亭松
  • 1篇冯建国

传媒

  • 2篇东岳论丛
  • 2篇文史哲
  • 2篇人文杂志
  • 2篇中国哲学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管子学刊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4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被引量:4
2005年
吴锐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民族精神考古研究遗址
“禹是一条虫”再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吴锐
关键词:夏文化
论夏舞与夏朝、夏族无关被引量:2
2015年
《礼记》记载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有"舞《大夏》",古代注疏家一致注解为夏代的歌舞,其实《诗经》记载万舞的表演是"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翟是翟羽,即雉鸟的羽毛。因此这种舞蹈又叫羽舞。《春秋·隐公五年》:"初六献羽",《榖梁传》:"榖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初献六羽,始僭乐矣。"范宁《集解》:"夏,大也。谓大雉。大雉,翟雉。"可见"舞夏"并不是表演夏代之舞,而是舞蹈有羽毛作为装饰。"夏"字本身还有彩色的意思,也是从雉鸟的羽毛而来。如果着眼于乐器,那么这种乐舞可以叫籥舞,可能即《夏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清代阮元已经指出"夏"与"颂"字义同,"颂"即"容"。"夏"字的本义可指跳舞的人,舞者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因此"夏"字从夊从页从臼。舞者经常用到夏翟(雉鸟羽毛)作装饰,这种舞蹈因此得名为"夏"。可见"夏"舞之得名是因为舞者手持彩色羽毛,与夏国、夏代、夏朝、夏禹、夏族没有关系。
吴锐
关键词:夏代夏族
论中唐时期的疑古思潮——以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为中心被引量:5
2007年
中唐时期,学术思想活跃,思辨深刻。这种局面既是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的余绪,又是士大夫们面对由盛转衰的社会所作出的无奈选择和深刻思考。疑古思潮的兴起,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疑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他以过人的学识,将中唐疑古思潮推向高峰。他的疑古思想中所蕴涵的理性精神和批判锋芒,不仅直接开宋人疑古辨伪之先风,还使现代史学中的古史辨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中唐时期疑古思潮及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中有关古史古书的辨伪,无论是方法还是成果,都对后世辨伪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使怀疑精神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传统,以至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界大放异彩。
冯建国周亭松吴锐
关键词:中唐疑古思潮古史辨派
“岛夷”还是“鸟夷”--刘起釪先生《尚书校释译论·禹贡篇》商榷
2020年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其中冀州和扬州之下记载了两处"岛夷"。《禹贡》的内容被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夏本纪》和《汉书·地理志》。《史记·夏本纪》引用《禹贡》时,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汉书·地理志》引用《禹贡》时,冀州、扬州均作"鸟夷"。《史记》和《汉书》都是权威著作,遂引起千年争论。刘起釪先生《尚书校释译论》是当今《尚书》学集大成之作,在处理这一千古悬案时,认为冀州之下作"鸟夷"没错,但是扬州之下应该作"岛夷"。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中国上古史的根本大局。本文分析了刘先生提出的论据,认为刘先生主张的"扬州岛夷"说是错误的。
吴锐
关键词:尚书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成果——《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评介
1996年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成果——《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评介吴锐杨向奎教授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一书,最近已由山东济南出版社出版。作为著名历史学家的杨向奎教授,自60年代中期起,逐渐走上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历程,这就为自然哲学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锐
关键词:道德哲学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天人之际上古史
夏殷“直道而行说”质疑被引量:3
2014年
夏、商、周三代连续直线发展,是儒家的历史观,影响至今。夏族是姒姓,"姒"字的本字是"以","以"即""。清人王引之已经指出"以"、"允"二字相通,铜器铭文也证明"以"、"允"通用。古籍所谓"允姓之奸"、狁,包括匈奴,都是姒姓,也就是夏族后裔。夏族发祥于西部渭水流域,虽然曾经扩张到东部,但并不意味着夏族一灭亡,商族才兴起。商族是子姓,发祥于东部,属于"鸟夷"。鸟夷族因以鸟为图腾而得名,在《尚书·禹贡》有两处记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族系,尧、舜、皋陶、殷人、秦人、赵人都是鸟夷族。鸟夷文明实为东亚文化的根基。殷礼以源远流长的鸟夷文化为基础,毋需以夏礼为基础。孔子在找不到殷礼以鸟夷文化为根基的情况下,轻率地以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夏礼作为殷礼的基石,也是可以理解的。以思想创造为线索,回溯历史虽然是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但这种方法是有局限的,运用时需要慎之又慎。
吴锐
从《容成氏》所记桀逃亡路线看夏文化与西部的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本文认为夏文化的文化渊源可能在渭水上游。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所记汤伐桀、桀逃亡的路线是戎遂→鬲山氏→鸣条之遂→南巢氏→苍梧之野。本文对最后两站南巢和苍梧提出新解,认为它们都在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桀逃亡的意图是想从东方鸟夷大本营逃脱,进入西北夏人的老根据地。陕西在中国上古史框架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吴锐
关键词:容成氏
从仰韶文化的神秘主义到土家族的端公
2006年
当猿人制作第一块石器时,我们可以说他创造了“文明”。人类的天性是不满足于生活的现实空间,而是力图构筑精神空间。一切神秘主义以及随后的宗教是先民不满足于生活的现实空间,试图探索精神空间的一项创造。土家族现存的巫师端公,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上蒙面人纹饰表达的应当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主题。汉水上游是仰韶文化向南传播的通道,可能是巴人的发祥地。
吴锐
关键词:神秘主义仰韶文化
杨向奎先生论炎帝文明被引量:2
1996年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有记载的历史可达四五千年。这四五千年在历史上可称作“远古史”,我们的历史从黄帝、炎帝开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因为黄帝是汉族的远祖,而炎帝一支却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群体”。当然,即使是汉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数民族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在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中,黄、炎两系变作以黄帝为大宗的体系,古代王朝中夏、周都属于黄帝一宗。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已经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炎帝一支,
吴锐
关键词:《洪范》《吕刑》《河图》《古史辨》民族融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