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信娟

作品数:36 被引量:5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艾滋病
  • 11篇病毒
  • 9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9篇艾滋病病毒
  • 8篇HIV/AI...
  • 4篇肝癌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细胞
  • 3篇抗病毒
  • 3篇抗病毒治疗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感染者
  • 3篇HIV/AI...
  • 3篇病毒治疗
  • 3篇病例
  • 2篇性传播
  • 2篇性行为

机构

  • 24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传染病预防控...
  • 2篇柳州市疾病预...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鹿寨县疾病预...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9篇周信娟
  • 22篇朱秋映
  • 20篇沈智勇
  • 16篇孟琴
  • 13篇刘玄华
  • 9篇蓝光华
  • 9篇吴秀玲
  • 8篇黄精华
  • 7篇唐振柱
  • 7篇阮玉华
  • 4篇周月姣
  • 4篇陈欢欢
  • 4篇唐帅
  • 3篇余家华
  • 3篇苏锦明
  • 3篇邓伟
  • 3篇葛宪民
  • 3篇叶司原
  • 3篇张春燕
  • 3篇梁淑家

传媒

  • 13篇中国艾滋病性...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癌症防治...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0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医疗机构2010-2014年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了解广西医疗机构2010-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及病例发现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医疗机构开展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从2010年的262万增至2014年的591万,占全区的比例约为50%;新发现报告病例占全区的比例历年都在50%以上;粗检出率从2010年的21.17/万降至2014年的9.97/万。新发现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历年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年龄分布2010年以30-39岁所占比例较大,占20.43%;2011-2014年60-69岁占的比例较大,约为2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67.12%增至2014年的75.76%;已婚有配偶历年约占60%;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历年约占90%。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呈逐年增长趋势,注射毒品传播呈下降趋势。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从2010年的70.45%增至2014年的89.62%,5年来新发现报告病例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的占76.46%。结论广西医疗机构检测发现艾滋病病例占全区较大比例,且所发现的病例大部分CD4+T淋巴细胞水平已较低。应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重点科室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HIV的传播。
周信娟沈智勇孟琴唐振柱朱秋映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流行病学
广西HIV新近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通过对新近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时动态反映广西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模式,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匹配新发现报告病例的既往HIV抗体检测记录,甄别新近感染病例,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了解人口学基本特征、高危行为史、传播来源、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等。结果调查的219例新近感染病例中,男性占66.7%,20~59岁年龄组占77.2%,汉族占68.0%,已婚有配偶者占50.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3%,农民占57.1%;异性性传播占71.7%,同性性传播占27.9%。97.7%的新近感染病例报告了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中位数为334个/mm^3,其中200~349个/mm^3占35.5%,〈200个/mm^3占19.2%。结论广西新近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近年来新报告病例特征基本一致,但部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或许已经成为新发感染的主要人群,亟待加强针对性防控。部分新近感染者CD4细胞水平下降快,是否为快速进展型有待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朱秋映刘玄华沈智勇苏锦明唐帅周信娟唐振柱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广西晚发现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了解2014年广西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广西艾滋病晚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病人9526例,其中晚发现病例4926例(51.71%)。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的晚发现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离异或丧偶、农民、异性性传播感染和样本来自临床就诊的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分别为56.66%(3878/6844)、60.05%(1096/1825)、55.24%(3787/6855)、53.37%(4722/8847)和59.30%(3342/5636)。结论 2014年广西HIV/AIDS病人晚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主动监测力度,扩大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检测,从而及早发现感染病例,降低晚发现比例。
孟琴朱秋映周信娟唐振柱沈智勇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广西柳州16~25岁HIV-1感染者中流行毒株亚型及耐药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新近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的研究,了解当地HIV毒株流行及耐药毒株发生传播的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确证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共176份。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3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76条,主要以CRF01_AE为主(86.9%,153/176);其次也发现了少量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共有5例(2.8%,5/176)出现耐药突变,4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注射吸毒传播,其中1例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3例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另有2例针对核苷类抑制剂(NRTIs)发生耐药突变。结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_AE,广西柳州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梁富雄梁淑家张晶陈柳军李剑军刘鑫朱秋映周信娟王江伟周月姣李峥何翠廖玲洁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基因序列
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死亡趋势及减寿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广西食管癌的死亡趋势及对居民健康的危害,为制定广西食管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广西食管癌死亡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食管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数和减寿率等疾病危害分析指标。结果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的粗死亡率为4.17/10万(男性5.38/10万,女性2.84/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53%,在恶性肿瘤死亡中排第6位;男、女性别比为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寿人数为2175人年,减寿率为0.07‰。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比,食管癌粗死亡率呈上升,但标化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广西21世纪初食管癌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食管癌死亡对广西居民的危害程度男性高于女性。
周信娟黄天壬邓伟余家华张春燕利基林叶司原周德南
关键词:食管癌死亡率减寿率流行病学
广西2010—2016年不同检测来源新报告HIV/AIDS病例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6年不同检测来源新发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开展HIV抗体筛查共58 284 252人次,筛查人次数从2010年的491.9万增至2016年的918.0万,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从11 539例降至9 205例,粗检出率从23.5/万降至10.0/万。近7年医疗机构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检测、监管场所检测、采供血机构检测和其他检测开展HIV抗体筛查的人次数,分别占全广西的66.5%、4.5%、0.8%、25.6%、2.7%,新报告病例数分别占57.4%、34.5%、2.9%、1.6%、3.6%。各检测来源的粗检出率从2010年的19.1/万降至2016年的8.7/万,从310.8/万降至196.9/万,从111.9/万降至25.0/万,从1.5/万降至0.6/万和从83.4/万降至17.4/万。不同检测来源不同年份粗检出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6年,广西14个市均有新报告病例,64.8%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钦州和贵港市。不同检测来源新报告病例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和感染途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HIV/AIDS病例占最大比例,疾控机构检测的粗检出率最高。应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监测检测力度,尽早及时发现HIV/AIDS病例,以便提供后续随访干预服务。
孟琴沈智勇周信娟刘玄华吴秀玲朱秋映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
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下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微信公众号关注人群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精准防艾宣传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向反馈防艾宣传教育激励机制基于互联网云平台设计开发移动应用终端系统微信公众号"广西防艾宣传管理平台"(简称公众号),建立微信群及培训专业防艾宣传员并通过他们发展线下业余防艾宣传员,向受众推送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资讯,基于公众号后台程序采集关注人群性别、年龄、参与问卷调查、阅读防艾资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1)公众号关注人群除广西本土外还能覆盖广西实时流动到全国各地人群;(2)关注人群涉及各年龄段成年人,30~49岁占42.6%、50岁以上占33.9%,男女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9,P <0.001);(3)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100 580人,8个关键问题回答正确率在59%~92%之间,不同性别、年龄段关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4)防艾资讯有效阅读比例在47%~83%之间。结论互联网+防艾警示性宣传教育模式影响快速、覆盖各年龄性别成年人群,是一项实用、便捷、有效的防艾宣传教育新模式。
周信娟刘帅凤丁冬妮蓝光华周月姣朱秋映阮玉华杨文敏沈智勇
关键词:艾滋病
2010—2016年广西15~24岁新发现HIV/AIDS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广西15~24岁新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广西新发现年龄在15~24岁HIV/AID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新发现HIV/AIDS病例76 502例,其中15~24岁4 407例,占5.76%。2010—2016年,新发现报告15~24岁病例数逐年下降,但新发现报告15~24岁学生病例数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175.185,P<0.001)。15~24岁病例中,男性占54.23%,女性占45.77%;职业以农民为主(39.75%),其次为家政、家务及待业(24.57%)和学生(9.96%);未婚占67.69%,初中文化占52.92%;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32.95%)和其他就诊者检测(17.54%)为主;传播途径以异性为主(75.88%),同性性传播占的比例逐年增高;报告同性性传播的15~24岁病例中,学生所占比例(62.64%)明显高于非学生(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61,P<0.001)。结论2010—2016年以来广西新发现15~24岁HIV/AIDS病例数逐年下降,但学生病例数逐年上升;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同性性传播已成为HIV主要感染途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HIV对该人群的危害。
吴秀玲朱秋映沈智勇周信娟陆于昕黄精华戚佳明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疫缺陷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18年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了解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性传播)HIV/AIDS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报告HIV/AIDS的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 35497例,异性性传播32648例(占92.0%),非婚非商性传播10500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29.6%(10500/35497),占异性性传播的32.2%(10500/32648),男性占53.5%(5617/10500),男女性别比为1.2∶1(5617∶4883),已婚/有固定性伴占55.9%(5873/10500)。男性的商业性传播占64.4%(16516/25633),而女性的非婚非商性传播占49.5%(4883/9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婚非商性传播的HIV感染风险:女性是男性的3.98倍(95%CI:3.78~4.20),<50、50~59岁组分别是≥60岁组的1.35倍(95%CI:1.27~1.44)、1.13倍(95%CI:1.05~1.21),未婚/离异/丧偶是已婚/有固定性伴的1.53倍(95%CI:1.45~1.61),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分别是小学及以下的1.22倍(95%CI:1.16~1.29)、1.18倍(95%CI:1.10~1.27)。结论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中,非婚非商性传播的构成比接近30.0%,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60岁、未婚/离异/丧偶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应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刘玄华朱秋映孟琴沈智勇阮玉华吴秀玲周信娟黄精华唐帅杨文敏
关键词:异性性传播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外暴露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Ⅰ相代谢酶基因(CYP2E1、CYP1A1)和Ⅱ相代谢酶基因(GSTM1、EPHX1)的多态性与广西西南部地区人群中肝癌易感性的关系,并从基因-基因、基因-处暴露因素的角度,探讨代谢酶基因间以及各代谢酶基因...
周信娟
关键词:肝细胞癌代谢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