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结果。方法入选先心病外科术后房速患者,首先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起源心腔。之后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导下行靶心腔的电解剖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对大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速的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共入选26例,诱发出30种心动过速,其中单纯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3例;单纯右房疤痕折返房速4例;右房疤痕房速合并房扑6例,其中3例为两者同时存在形成"8"字折返,3例为两者先后出现;单纯局灶性房速2例;合并有疤痕折返及局灶两种机制的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6.2%(25/26),随访(38±23)个月,有6例患者复发。共经三次消融后,总体手术成功率88.4%(23/26)。结论先心病外科术后的房速以三尖瓣环大折返房扑最为常见,其次为游离壁大折返;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
- 周本军居维竹杨兵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房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导管消融
- 双极消融治疗单极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性研究
- 周本军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CRP、尿酸、血脂、胆红素的临床意义及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效果的评价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血脂、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例心绞痛患者作为心绞痛组,另将同期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CRP、UA、血脂、胆红素水平。将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常规治疗组)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酮组)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CRP、UA、低密度脂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丹参酮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丹参酮组患者U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血清CRP、UA、血脂、胆红素可能在心绞痛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治疗心绞痛有效药物。
- 梁彩虹徐崇利张郁青严建军周本军朱甜史培青
- 关键词:心绞痛尿酸血脂胆红素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7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类型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统计测试参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方法:对2006年至2011年的167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单腔112例,双腔55例;右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121例,间隔部46例,分析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基本起搏参数以及并发症。结果:高龄患者居多,选择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居多,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的阈值高(P<0.05),阻抗偏低(P<0.01)。起搏器并发症14例。其中,术中误穿锁骨下动脉7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4例,电极移位2例,电极穿孔1例。结论:非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首选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的阈值和阻抗数据均在起搏器安装的许可范围内,不影响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
- 周本军
-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缓慢心律失常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前临床上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有效措施是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1]。本文探讨实际临床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的类型选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其差别。
- 周本军
-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严重心律失常心脑血管事件双腔起搏器人工起搏器
- 桥粒芯糖蛋白基因沉默对HL-1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桥粒芯糖蛋白(DSG2)基因沉默对HL-1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凋亡以及纤维化、脂肪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DSG2基因编码区的干扰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并转染HL-1细胞。荧光定量PCR(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DSG2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筛选出沉默效率最佳的细胞株。观察其超微结构、细胞凋亡和纤维化与脂肪化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4种ShDSG2重组质粒,转染HL-1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筛选出对DSG2基因mRNA水平(71.67%对0,P〈0.01)和蛋白水平表达(51.72%对0,P〈0.01)的抑制效率最显著的ShDSG2—273组。电镜扫描显示后者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和嵴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查提示细胞凋亡显苫增加,RT-PCR示纤维化相关基因(Collal、Colla2、C013a1)与脂肪化相关基因(Adiponectin、PPAR-γ和C/EBP-α)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结论成功建立能有效抑制DSG2表达的HL-1细胞株,表现出符合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表型特征,提示其可作为深入研究ARVC致病机制的工具细胞。
- 丰尚鹏杨兵陈明龙周秀娟王静王本琪王薇李丹丹宋华连周本军陈红武张凤祥居维竹郦明芳曹克将
- 关键词:桥粒芯糖蛋白RNA干扰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