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3篇增殖
  • 3篇肝移植
  • 2篇增殖细胞
  • 2篇增殖细胞核
  • 2篇增殖细胞核抗...
  • 2篇排斥
  • 2篇缺血
  • 2篇缺血预处理
  • 2篇周期
  • 2篇细胞核
  • 2篇细胞核抗原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细胞周期
  • 2篇免疫
  • 2篇抗原
  • 2篇供肝
  • 2篇供体
  • 2篇核抗原
  • 2篇肝脏

机构

  • 10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姜汉英
  • 7篇夏穗生
  • 5篇廖永芳
  • 4篇叶启发
  • 3篇杨军
  • 3篇宫念樵
  • 2篇郭晖
  • 1篇林正斌
  • 1篇刘慎微
  • 1篇汪谦
  • 1篇刘乐欣
  • 1篇曾凡军
  • 1篇田超睿
  • 1篇林民专
  • 1篇夏穗生
  • 1篇张红
  • 1篇张红
  • 1篇杨萍
  • 1篇王滔
  • 1篇马绪娴

传媒

  • 7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和缺血预处理对供肝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了解供肝复流后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明确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三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移植肝细胞复流前后不同时间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对供肝分别作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比较正常肝、预处理供肝和未预处理供肝复流2 h 后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肝酶谱及肝细胞凋亡状况.结果移植肝细胞复流2 h 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增高,12 h 后恢复正常水平;正常肝、药物预处理供肝、缺血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复流2 h 后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肝酶谱依次升高,PCNA(%):2.1±0.1,4.3±0.2,7.0±0.4,9.4±0.4,AST(nKat·L^(-1)):3.5±1.6,28.1±11.9,53.8±12.3,75.2±24.1,ALT(nKat·L^(-1)):2.8±2.7,46.1±17.6,61.7±22.9,90.5±30.1,LDH(nKat·L^(-1)):49.6±7.6,61.4±15.3,95.4±23.2,148.3±30.1.结论供肝复流后肝细胞 G_1期缩短至2 h 以内,整个细胞周期时间缩短至20 h 左右.正常肝、药物预处理供肝、缺血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肝损害程度依次加重,整个细胞周期时间依次缩短.
宫念樵叶启发姜汉英郭辉朱彤杨军龚建平
关键词:肝脏移植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缺血预处理
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8
2000年
目的 寻找有效的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原位隔离冷灌注模型模拟整个肝移植过程 ,对供肝分别作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 ,比较正常肝、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的PCNA ,AST ,ALT ,LDH值。结果 与正常肝相比 ,药物预处理供肝、缺血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肝损害程度依次加重。结论 预处理确实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药物预处理的效果可能优于缺血预处理。
宫念樵叶启发姜汉英郭辉陈金枝朱彤杨军
关键词:供体药物预处理缺血预处理肝移植
全自动快速微粒子酶免疫检测法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探讨全自动快速微粒子酶免疫检测法(MEIA)在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EIA对13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血清中巨细胞病毒(CMV)IgG、IgM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结果CMV感染率在肝移植患者中高达30%~65%。结论MEI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快速简便等优点,为目前最新最理想的CMVIgG。
姜汉英张红廖永芳叶启发夏穗生
关键词:肝移植MEIA
增殖细胞核抗原评估供体肝脏质量的研究
2000年
目的 寻找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来评估供肝质量。方法 建立原位隔离冷灌注模型模拟整个肝移值过程,观察复流后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用预处理的手段获得不同损伤程度的供肝模型,复流后比较反映周期变化的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反映肝功能的指标(AST、ALT、LDH)。结果 复流后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显著增高,G_1期缩短至2小时左右,整个细胞周期缩短至20小时左右;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与供肝损伤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供肝质量状况的一个有效指标。
宫念樵叶启发姜汉英郭辉陈金枝朱彤杨军
关键词:肝脏供体细胞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
Fas/FasL表达和细胞凋亡在人类同种异体移植肾急性排斥中的作用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时细胞凋亡与Fas和Fas配体(FasL)表达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移植肾AR标本中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主要在AR移植肾小管上皮发生,且凋亡指数和Fas/FasL表达与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平行,与正常肾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AR所致的移植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移植肾AR,是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林民专夏穗生姜汉英郭晖
关键词:细胞凋亡FAS配体
受者肝分步切除的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被引量:12
1999年
目的制作改进的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供肝置入时先不切除受者肝,而是在吻合血管的过程中分步切除受者肝。结果该术式大大缩短了无肝期,平均仅11.8分钟,进一步简化了手术操作,手术成功率为24/26。
田超睿姜汉英夏穗生
关键词:肝移植三袖套法
同种脾细胞输注治疗血友病甲被引量:1
1995年
我院1986年7月至1992年12月对40例重型血友病甲施行了59次同种脾细胞输注,结果除2例血浆Ⅷ因子水平不升外,其余输注后2~7天Ⅷ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平均升高5~20.1%,最高1例达61.7%,Ⅷ因于水平一般于输后4~8周逐渐下降。40例受者中有9例反复输注脾细胞2~3次,每次间隔半个月至5个月不等,重复输注后可使Ⅷ因子再度上升,此法简便、安全、反复输注可弥补远期疗效不佳的缺点。
刘慎微刘乐欣姜汉英马绪娴王滔夏穗生
关键词:血友病脾细胞输注血友病甲VIII因子
肾移植术后监测环孢素浓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8
1998年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孢素A(CsA)理想的治疗窗范围,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肝肾毒性反应,对肾移植术后510例患者进行了CsA血浓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术后不同时期各组间CsA的浓度范围有显著差异(P<0.001),认为监测CsA浓度有利于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和肝。
姜汉英廖永芳余源张红程敦秀夏穗生
关键词:肾移植治疗窗环孢素排斥反应
脾脏及促吞噬肽在体外肝细胞培养过程的免疫调控作用被引量:5
1995年
采用门静脉插管CollagenaseⅣ体内灌注,PronaseE体外皿内消化以及细胞分离液Nyco-denz梯度离心分离纯化SD大鼠肝实质、Kupffer和Ito细胞。三种细胞分别加入脾条件液、脾细胞间液和Tuftsin培养一定时间测定其不同指标。结果表明:脾脏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多种肝细胞的免疫调控。表现在脾脏对三种细胞DNA合成和RNA转录促进和抑制;对kupffer细胞合成TNFα、IL1和IL6以及Ito细胞分泌Fn、Ln和CollagenⅠ的双向作用;并促进肝细胞合成AKP、LDH和白蛋白;同时抑制肝脏多种细胞TGFβ基因的表达。
汪谦夏穗生姜汉英廖永芳杨萍郭晖
关键词:脾脏枯否细胞免疫调控促吞噬肽肝细胞
赛斯平免疫抑制作用机理的探讨被引量:1
1996年
通过赛斯平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探讨赛斯平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塞斯平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早期,而且抑制强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赛斯平对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呈强烈的抑制作用(P<0.001)。结果提示赛斯平能显著地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具有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
姜汉英林正斌曾凡军廖永芳杨萍夏穗生
关键词:赛斯平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