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脂颗粒的制备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制备一种治疗脂肪肝有效的纯中药制剂。方法:根据协定处方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备降脂颗粒。结果:处方配伍及制备过程合理,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0.2%。结论:降脂颗粒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万晶
- 关键词:降脂颗粒熊果酸脂肪肝
- 癣湿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评价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研究癣湿涂膜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透皮吸收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蛇床子素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筛选提取工艺;从成膜性能、稳定性、溶解性等方面优选涂膜剂的成膜材料;用直立式扩散池进行离体小鼠皮体外释放试验,HPLC法测定蛇床子素4 h的累积释放量。结果: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后,以6倍量70%的乙醇为溶剂渗漉;涂膜剂的成型以7%的PVA-1788最佳;涂膜剂4 h的透皮率明显高于原始液体制剂。结论:改进后的药材提取工艺具有更高的提取率,涂膜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透皮吸收有效,可作为代替原剂型的新方法。
- 姜昊谢京宇龙海东汪祺孙万晶张玉杰
- 关键词:透皮吸收
- 基于小肠特殊转运方式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机理
- 为了更好的揭示中药配伍理论的原理,为中药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抛砖引玉从最简单但最常用的配伍形式“药对”入手,创新性的另辟蹊径——基于小肠特殊转运方式(P-糖蛋白主动外排)对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机理进行探讨。
...
- 孙万晶
- 关键词:黄连配伍机理中药配伍肠道吸收
- 文献传递
- 新生儿退黄Ⅰ号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 目的:建立新生儿退黄I号合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处方药物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并对56例新生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4.6%。结论:新生儿退黄I号合剂对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疗效。
- 于勇卢佃华孙万晶段书坤商春莲
- 关键词:栀子甙黄疽
- 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监测、上报管理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我院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监测、上报管理工作,通过对一个循环的实际操作,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等管理措施,经过执行、检查改正处理,最后评价效果。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以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及时、完整,上报成功率由上半年的63.9%提高到下半年的86.6%。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监测、上报管理工作,此管理模式值得在医院其他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 孙万晶吴晶孙鹤
- 关键词:PDCA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
- 新生儿退黄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4年
- 于勇卢佃华孙万晶
- 关键词:栀子苷
- 马榆洗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制备一种治疗渗出性的手足癣及皮炎湿疹有效的纯中药制剂。方法:根据协定处方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备马榆洗剂。结果:处方配伍及制备过程及质控标准合理,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2.1%,结论:马榆洗剂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制法简单,适合医院制剂生产。
- 孙万晶侯绍海陈明霞张玉杰
- 关键词:没食子酸盐酸小檗碱手足癣皮炎湿疹
-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变化对黄连生物碱煎出及其对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研究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成分煎出和的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机理。方法:以HPLC测定黄连生物碱成分含量,采用大鼠非翻转肠囊实验和翻转肠囊实验,考察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随吴茱萸配伍比例的增加黄连煎液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黄连配伍吴茱萸后可使小肠吸收黄连生物碱作用得到改善,当黄连与吴茱萸配比为6∶1时,黄连生物碱成分的小肠吸收最为明显。结论:黄连吴茱萸配比为6∶1时,吴茱萸促进黄连生物碱的小肠吸收最强,小肠吸收是黄连吴茱萸配伍作用的重要环节。
- 孙万晶张玉杰姚南姜昊汪祺
- 关键词:小肠吸收黄连生物碱
- 祛屑酊的质控及临床应用
- 2003年
- 孙万晶于勇
- 关键词:蛇床子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生脉饮治疗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生脉饮治疗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生脉饮中人参、五味子的化学成分,通过BATMAN-TCM数据库检索麦冬的化学成分,PharmMapper平台预测靶点;通过人类基因(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相关靶点基因;采用Venny图得到生脉饮和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在线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采用R语言软件(version3.6.1)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核心靶点与其对应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生脉饮治疗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成分有49个,预测靶点有109个,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靶点基因有2132个。GO分析过程涉及生物过程604条、细胞组分34条和分子功能51条。KEGG分析共富集96条通路,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靶点蛋白与其对应的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生脉饮可能作用于ALB、EGFR、HSP90AA1、CASP3、SRC、ESR1、MAPK1、MAPK14等靶点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治疗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
- 朱富荣胡国冰孙万晶刘铁民
- 关键词:生脉饮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MAPK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