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东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褪黑素
  • 3篇黑素
  • 2篇血清
  • 2篇血清褪黑素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细胞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病患
  • 1篇氧化氮
  • 1篇氧化应激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合酶
  • 1篇诱导型
  • 1篇诱导型一氧化...
  • 1篇诱导型一氧化...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机构

  • 4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孙东
  • 3篇李明龙
  • 2篇林爱清
  • 1篇王得霞
  • 1篇刘路光
  • 1篇孙晓静
  • 1篇张荣荣
  • 1篇潘翠真

传媒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国际内分泌代...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褪黑素及其受体与2型糖尿病被引量:1
2012年
褪黑素的分泌呈现昼低夜高的模式,而胰岛素分泌则与之相反。褪黑素对胰岛素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胰岛G细胞的褪黑素膜受体和胞内第二信使来实现的。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模型中,其血清褪黑索水平降低,且大鼠松果体内的5-羟色胺-N-乙酰基转换酶(AA—NAT)活性也降低。有关褪黑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1B基因突变的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因此,阻断褪黑素对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可能为防治2型糖尿病开辟新的途径。
孙东李明龙
关键词:褪黑素受体2型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和白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对70例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30例老年健康者(对照组),检测空腹血清褪黑素及外周血白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水平.老年起病的糖尿病患者(37例)的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6±1.3)与(7.7±1.4)ng/L,P<0.01];外周血白细胞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成年起病的糖尿病患者[(36±3)%与(30±4)%,P<0.01],对照组无iNOS mRNA表达.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褪黑素水平下降及外周血白细胞中iNOS mRNA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老年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林爱清李明龙孙东王得霞
关键词:糖尿病褪黑激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及分泌节律的改变与氧化应激的关系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褪黑素(MT)水平及节律变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32例(DM组)和正常对照16例(NC组)作为研究对象。DM组又分为合并大血管病变(MV)和无大血管病变(NMV)两个亚组。受试者于02:00(t2)和08:00(t8)抽血测定血清M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水平,以t2和t8时间点的比值表示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①与NC组比较,DM组的血清MTt2水平、MTt2/t8的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DM组两亚组比较,MV组的血清MTt2水平、MTt2/t8的比值显著低于NMV组(P<0.01)。②DM组的血清SODt2、SODt8的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NOt2、NOt8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与NMV组比较,MVC组的血清SODt2、SODt8活性显著降低(P<0.01),血清NOt2、NOt8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Tt2与患者的病程、HbA1c、NOt2呈负相关(P<0.05),与SODt2呈正相关(P<0.01);而MTt8仅与NOt8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存在MT夜间血清水平降低及昼夜分泌节律紊乱,并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有相关性,这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孙东李明龙孙晓静林爱清张荣荣潘翠真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转移结直肠癌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建立经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治疗腹膜转移结直肠癌(PMCRC)病人的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CRS+HIPEC治疗的146例PMCRC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腹膜转移。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与腹膜表面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SDSS)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6(8~30)个月,PMCRC病人3年无病存活率(DFS)为30.8%。年龄、肿瘤p N分期、腹膜癌病指数(PCI)评分及肿瘤组织学类型为PMCR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根据这4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DFS的一致性指数明显高于PSDSS评分系统(0.712 vs.0.683),且与实际DF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年龄、肿瘤p N分期、PCI评分及肿瘤组织学类型4项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的预测经CRS+HIPEC治疗PMCRC病人DFS的列线图模型,准确度高,区分度明显优于PSDSS评分系统,且与实际DF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临床治疗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司保才刘路光郝洪波孙东
关键词: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列线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