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摇遥 作品数:12 被引量:8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抗视网膜抗体及其在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2022年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类免疫介导的视网膜病变,通常会造成视力严重丧失及视野缺损。AIR主要包括副肿瘤综合征及非副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外周循环抗视网膜抗体(ARAs)。外周循环ARAs分别通过抗肿瘤反应、抗微生物反应以及视网膜受损伤后产生的自身抗原碎片诱导的免疫反应而产生,主要攻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ARAs对于AIR的诊断、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ARAs经常出现在癌症诊断之前,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本文就ARAs的产生机制、在AIR中的病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孙摇遥 赵明威 齐慧君关键词:光感受器细胞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于文贞 孙摇遥 赵敏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梁建宏 尹虹关键词: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眼内硅油填充 合理使用抗VEGF药物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7 2019年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致盲最重要的病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介导DR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由此衍生出的抗VEGF疗法在DR治疗领域迅速发展,但同时临床应用也出现一些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晰,甚至夸大了其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探讨抗VEGF疗法能否逆转DR的病程、能否促进DR玻璃体积血吸收、能否取代眼底激光治疗,提出抗VEGF疗法在DR治疗中的应用策略,指出现阶段在抗VEGF疗法不能完全取代眼底激光治疗的前提下,尚不应夸大其临床应用价值。在未来,期待有更多创新药物和疗法为治疗DR并同时保护视功能提供新的途径。 赵明威 孙摇遥 许迅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OCTA能否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术 2024年 眼底影像学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通过采集信号重建血管结构,能够清晰地展示视网膜血管情况,具备扫描速度快和无创性等显著优势。尽管由于检测原理限制,OCTA无法动态评估血管功能,但探讨OCTA未来应用的发展趋势及其是否能最终替代眼底血管造影术,仍是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焦点。OCTA因其能够提供传统眼底血管造影术无法获取的多种参数,且随着OCTA检查结果眼底覆盖面积的扩大及伪影消除能力的提升,其在多种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的识别率已显著提高,OCT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尽管目前超广角OCTA在临床应用中还不能全面替代血管造影术,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临床研究的扩展以及技术的持续创新,OCTA在未来有望逐步替代眼底血管造影术。 赵明威 孙摇遥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疾病 脉络膜疾病 早产儿眼底出血临床观察 梁建宏 孙摇遥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尹虹 齐慧君 钱彤辅酶Q10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有多种因素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与AMD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辅酶Q10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探讨其对人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对于AMD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辅酶Q10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培养基培养)、不同浓度(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和单纯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组,其中各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以辅酶Q10预处理后暴露于TBHP,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RPE细胞的形态;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RPE细胞活性的变化;AnnexinV—FITC/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BARS法检测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用DCFH—DA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PE细胞中促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TBHP处理组RPE细胞贴壁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而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贴壁细胞数较单纯TBHP处理组增加,高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改善和细胞存活的数目更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1μmol/L、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RPE细胞吸光度(A450)值明显增高(0.52±0.10VS.0.25±0.03、0.59±0.06VS.0.2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02);RPE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72.1±6.6)%VS.(91.7±2.3)%、(69.0±4.4)%VS.(9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4);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依次降低,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 张丽娟 曲进锋 白玉婧 孙摇遥 于文贞 黄旅珍 黎晓新 赵明威关键词:辅酶Q10 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家长对眼部筛查的认知调查(英文)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中国北部地区患有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的家长对该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于2013-01/2013-04发放并回收,问卷对象为230名患有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的家长。问卷收集了患儿的基本情况和家长对该病认知度的信息。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21(96.1%)份,其中128(57.9%)名患儿曾在住院期间接受过眼底检查,208(94.1%)名患儿家长曾被儿科医生告知并建议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而13(5.9%)名患儿家长并未曾被告知进行眼底筛查。仅有159(71.9%)名患儿家长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所了解,而62(28.1%)名患儿家长对该病一无所知。由于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Ⅳ期或Ⅴ期病变)预后极差,患儿家长是否被医生告知需要进行眼底检查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01),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预后。然而,医院的级别与家长是否知情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P=0.625)。结论:中国北部地区的儿科医生和早产儿家长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儿科医生与眼科医生对于患儿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宣教将有助于改善现状。 冯婧 孙摇遥 孟宪芬 邓洵 陈宜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问卷调查 非内界膜剥除与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陈秀菊 罗向东 孙摇遥 黎晓新 张淳关键词: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 早产儿眼底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报告一项在早产儿中观察到的,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无关的眼底出血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 从2003年1月到2011年11月期间,依照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对总共7039例早产儿进行... 孙摇遥 梁建宏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尹虹 齐慧君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2012年 背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及可膨胀性气体C3F8,两种填充物的效果比较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对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的51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硅油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对两组术眼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6.000,P=0.286),基线视力一致,术中不同眼内填充物治疗后视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205.000,P=0.029);应用硅油填充及C3F8填充患者BCVA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29,P=0.006;Z=-3.273,P=0.001),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4、1.000)。患者除自内障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与硅油填充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 于文贞 孙摇遥 李娟 赵敏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梁建宏 尹虹关键词: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硅油 C3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