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航
- 作品数:107 被引量:3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诱导气道黏液高分泌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以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NE)为诱导因素,研究建立黏蛋白(MUC)5AC和5B高表达的细胞模型,同时对黏蛋白高表达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以HNE为刺激因素,EGFR中和抗体、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阻断剂AG1478为干预因素,分组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MTT法)检测HNE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UC5AC mRNA,MUC5B mRNA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分析MUC5AC和MUC5B蛋白含量的差异;细胞免疫化学以及激光共聚焦技术进一步直观观察MUC5AC,MUC5B,p-EGF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HNE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HNE刺激组的MUC5AC,MUC5B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NE刺激组p-EGFR蛋白表达显著增多,EGFR中和抗体、AG1478能显著降低HNE诱导的MUC5AC高表达,但对MUC5B高表达无干预作用。结论:人肺腺癌细胞A549同时表达MUC5AC和MUC5B,HNE能有效刺激A549细胞高表达MUC5AC和MUC5B,黏蛋白高表达细胞模型的建立为研究气道粘液高分泌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HNE通过激活EGFR信号转导通路诱导MUC5AC的高表达,但MUC5B高表达机制与之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 兰箭孙航刘杞周向东
- 关键词:黏蛋白5AC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细胞模型
- 新型冠状病毒特点及临床诊治进展
- 2020年
-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流行,且快速向全国各地范围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及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此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疫情。2019-nCoV是β属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潜伏期长且传染力强。我国已将COVID-19定义为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聚焦2019-nCoV及疫情的发展,将对2019-nCoV特点、COVID-19的临床特征、2019-nCoV与孕妇、新生儿、儿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 胡婷黄文祺孙航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抗病毒药物
-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及其表型研究
- 2024年
- 目的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为研究IDO1在巨噬细胞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设计靶向IDO1基因的3条向导RNA(guide RNA,gRNA),分别构建IDO1-gRNA重组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包装成Lenti-IDO1-gRNA慢病毒。利用Cas9慢病毒感染THP-1细胞获得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细胞株,再经Lenti-IDO1-gRNA慢病毒感染敲除IDO1基因,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株。T7E1酶切检测gRNA打靶效率,PCR产物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IDO1基因敲除效果。CCK8法检测IDO1基因敲除对THP-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b、CD68和CD14表达的影响,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3种IDO1-gRNA重组质粒,3条gRNA均能有效编辑IDO1基因,以gRNA2编辑效率最高。经PCR产物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获得了3株THP-1 IDO1-KO单克隆细胞株,并发现IDO1基因敲除可抑制THP-1细胞增殖,下调THP-1巨噬细胞CD11b、CD68表达,上调CD14表达,增强THP-1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 成功构建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IDO1对THP-1细胞增殖活性、分化调节以及THP-1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进一步探讨IDO1基因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李雪银吴传新刘慧玲李丽程莎孙航
- 关键词:基因敲除THP-1细胞巨噬细胞
-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体外单个核细胞PKCα-NF-κB及IL-2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uman 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hALR)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PKCα-NF-κB及IL-2的影响,探讨hALR免疫抑制机制。方法用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PBMC,分成正常对照组、刀豆蛋白A(ConA)刺激组(ConA组)和hALR干预组(ConA+hALR组)。ConA组用5μg/mlConA刺激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IL-2;ConA+hALR组用30μg/mlhALR对ConA刺激进行干预。于细胞培养0、8、16、32、40h时,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程度,Westonblot检测细胞内信号通路PKCα-NF-κB表达含量,Fluo-3AM装载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用双抗夹心酶联法检测上清细胞因子IL-2含量。结果ConA组细胞增殖逐渐加强,16h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α、NF-κB表达上调及上清IL-2含量增加趋势一致,在16h达到高峰(P<0.05)。ConA+hALR组细胞没有增殖,PKCα-NF-κB表达及上清IL-2含量最高峰后移至32h。每个时间点各组细胞内Ca2+浓度没有差别。结论hALR可能通过抑制PKCα-NF-κB通路阻碍IL-2的产生速度进而抑制免疫。
- 王新国刘杞孙航
- 关键词: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
- 利用5′-RACE技术进行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相互作用肽cDNA5′末端快速扩增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利用5′-RACE技术进行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相互作用肽cDNA5′末端快速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按照5′-RACE试剂盒(Takara)操作流程进行hALR相互作用肽cDNA5′末端快速扩增,用BLAST技术对扩增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获取487bp的5′-RACE反应产物,其中5′端延伸了275bp,同源序列分析表明与人Citron激酶mRNA高度同源。结论:5′-RACE技术可以用于快速有效扩增已知部分cDNA序列的5′末端,Citron激酶可能是与hALR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 邓建川刘杞陈曜孙航唐琳王娜
- 关键词:人肝再生增强因子CDNA
- leguma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legumain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胃腺癌组织芯片上50例胃癌组织及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65岁)经临床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legumain的表达,分析其与多项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研究legumain表达以及各项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芯片上50例胃癌组织中,29例(58%)高表达legumain,而在50例相应正常组织中只有16例(32%)高表达legumain,胃癌组织中legumain表达较相应正常组织中高(P<0.05);在210例临床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切片中,124例(59%)高表达legumain;legumain与多项临床指标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egumain高表达(P<0.01)、MMP-9高水平(P<0.05)、肿瘤远处转移(P<0.01)以及肿瘤低分化(P<0.01)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结论 legumai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legumain的胃癌患者其生存率明显降低,legumain高表达是影响胃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冯倩刘杞向荣孙航刘燕倩胡怀东
- 关键词:LEGUMAIN胃癌MMP-9远处转移预后
- 肝再生增强因子免疫抑制作用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肝再生增强因子对PBMC增殖的影响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目的: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liver regeneration,ALR)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其发挥负性免疫调控作用的机制尚未明确。本部分课...
- 王娜孙航王志毅石晓枫张艳刘杞
- 关键词:肝再生增强因子调节性T细胞信号通路分子免疫排斥反应移植耐受
- 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鼠肝再生增强因子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免疫学机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重组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1.2 g/kg)诱导并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 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模型对照组;Ⅱ组:经脾脏注射等渗盐水1 ml,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Ⅲ组:经脾脏注射rALR 1 ml(50μg/kg),腹腔注射rALR 1 ml(50μg·kg^-1·d^-1);Ⅳ: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Ⅴ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 ml(50μg·kg^-1·d^-1);Ⅵ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环孢菌素1 ml(10 mg·kg^-1·d^-1)。观察大鼠每天存活率;术后第1、5天及2周处死大鼠以获取肝、脾组织,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学改变;在术前、术后第1、2、5、12天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Ⅰ、Ⅱ和Ⅲ组大鼠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有部分大鼠长期存活,2周存活率为33%,Ⅴ组大鼠2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而与Ⅵ组大鼠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Ⅵ组脾内移植的肝细胞可存活5~7 d,Ⅴ组脾内移植肝细胞可存活至2周以上。术后第1天,Ⅳ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Ⅴ组和Ⅵ组(P〈0.05);术后第5天,Ⅳ组血清IL-1β水平仅与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TNFα的浓度在Ⅱ组显著高于Ⅳ、Ⅴ、Ⅵ组(P〈0.05)。结论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与rALR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一定疗效,可提高D-氨基半乳糖诱导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移植肝细胞在脾脏可存活2周以上,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移植肝细胞凋亡及轻微抑制细胞免疫有关。
- 陈曜袁刚孙航刘杞
- 关键词:肝细胞肝再生增强因子
- 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的药效学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 0 .3%左旋氧氟沙星 (LVFX)滴眼液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并观察 0 .3%LVFX滴眼对兔眼实验性金葡菌和绿脓杆菌角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0 .3%LVFX滴眼液对金葡菌、表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1 0种菌 30 1株 ,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对兔眼金葡菌和绿脓杆菌角膜炎均有显著疗效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P <0 .0 1。结论 0 .
- 孙航杨淑群周远大吴传新
- 关键词: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体内外抗菌作用
- ALR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大鼠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廖晓辉张玲刘杞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