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义群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指损伤
  • 2篇指间关节
  • 2篇止点
  • 2篇韧带
  • 2篇微型骨锚
  • 2篇近指间关节
  • 2篇骨锚
  • 2篇关节
  • 2篇副韧带
  • 2篇侧副韧带
  • 1篇低温冷冻
  • 1篇递质
  • 1篇动脉
  • 1篇兴奋性
  • 1篇兴奋性神经递...
  • 1篇抑制性
  • 1篇抑制性神经递...
  • 1篇掌背
  • 1篇掌背动脉
  • 1篇指蹼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中日...
  • 2篇吉林大学
  • 2篇霍林郭勒市人...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张义群
  • 5篇苑生
  • 5篇于维
  • 4篇王振兴
  • 3篇张巨
  • 1篇杨光
  • 1篇安阳
  • 1篇刘忠玲
  • 1篇王斌

传媒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型骨锚在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止点损伤临床较常见,若治疗不当,可引起慢性疼痛、关节不稳,严重时甚至形成关节炎。经典的治疗方法为Bunnell法,但操作复杂,恢复时间长。随着骨锚系统成功应用于大关节内韧带的修复,很多学者将其应...
张义群
关键词:指损伤指间关节微型骨锚侧副韧带
文献传递
穿针挤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骨性锤状指的手术方法,评价穿针挤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切开直视下克氏针穿针挤压复位骨折块并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术后患者远侧指间关节(DIP)屈伸情况、骨折愈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个月获得随访患者27例。根据Crawford评定标准评估疗效,术前DIP伸直受限10°~25°或存在明显的屈曲障碍者8例(29.6%),DIP伸直受限>25°或存在持续疼痛者20例(70.4%);术后DIP可充分主动屈伸活动、静息或活动时均无疼痛者21例(77.8%),DIP可充分屈曲、伸直受限0°~10°、静息状态下无疼痛者6例(22.2%)。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关节面对位满意,无骨髓炎及创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锤状指畸形无复发。结论:采用克氏针穿针挤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安阳王振兴苑生张义群张巨
关键词:指损伤锤状指撕脱骨折钢针
深低温冷冻去细胞肌腱移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对比深低温冷冻去细胞肌腱和未经处理肌腱移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肌腱内去细胞对移植肌腱愈合的影响,探讨肌腱愈合的机制。方法取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跟腱缺损模型。实验组大鼠行深低温冷冻去细胞肌腱移植,对照组行自体肌腱移植。术后1、2,4、8周处死大鼠取移植肌腱,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视下进行形态学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及图像分析,并测量移植肌腱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生物力学参数。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量增加,其中1、2周时对照组表达水平高于实验组(P〈0.05),4、8周时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结果显示1、2周时对照组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均高于实验组(P〈0.05),而4、8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低温冷冻去细胞肌腱移植和自体移植远期效果相似,因此深低温冷冻去细胞肌腱可用于肌腱移植。
苑生王斌于维张义群王振兴张巨
关键词:生物力学
联合掌背动脉轴形皮瓣修复指蹼不规则创面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联合应用修复指蹼不规则创面并重建指蹼的方法,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对6例手部指蹼不规则创面患者,应用相邻的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进行联合移植一期修复,术后随访皮瓣的存活情况、重建的指蹼功能、供区病损情况、密歇根手功能简表等评价创面的修复效果和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3个月,6例患者共12个掌背动脉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供区除瘢痕和色素沉着外,无严重功能性并发症;重建指蹼的分并指运动范围平均25°(15°~40°),掌指关节运动范围平均76°(60°~90°);根据密歇根手功能简表,各个维度的患者主观评分:整体功能75分(50~87.5分)、日常生活83.3分(62.5~100分)、工作能力64.6分(37.5~87.5分)、疼痛75分(50~100分)、外观68.8分(50~87.5分)、自我满意度79.2分(62.5~100分),合计总分74.3分(54.2~89.6分)。结论修复指蹼的不规则创面,联合应用两个掌背动脉轴形皮瓣的方法简单实用,外形美观,重建的指蹼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张义群王振兴丁向东苑生于维
关键词:外科皮瓣掌背动脉
23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复发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手部腱鞘巨细胞瘤(TGCT)的术前诊断、手术治疗、功能锻炼及复发因素,为手部TGCT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部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彩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情况,分析手部X线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并行浅表局部彩超检查,嘱患者填写《密歇根大学手概况问卷调查表》(MHQ),同时采用E-link测量患者患侧与健侧握力3次,计算患侧手与健侧手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患者主观满意度和患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手部TGCT患者,其中包括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8.5±15.1)岁。左手12例,右手11例;局部结节型TGCT(L-TGCT)21例,弥漫型TGCT(D-TGCT)2例。患者的术前彩超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一致,术前X线检查无骨质损害。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0±6.5)个月,浅表局部彩超检查见肿物复发1例,复发率4.3%。2例D-TGCT患者患侧握力和TAM值较健侧明显降低,21例L-TGCT患者患侧握力和TAM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MHQ得分,80分以下3例,80分以上20例。结论:彻底切除TGCT可降低复发率,术后积极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张义群姜炜博苑生于维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握力复发
3D打印的硅酸钙镁/醇溶蛋白/聚己内酯复合介孔材料支架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背景:在骨科和手外科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外伤、肿瘤、感染、畸形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病例。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也有应用金属假体或者人工骨进行填塞等。自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确...
张义群
关键词:介孔材料降解性骨发生
文献传递
微型骨锚在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采用微型骨锚修复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观察术后疗效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例15指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微型骨锚植入重建断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2周拆除石膏,进行保护性功能练习,复查患者患指侧方应力试验及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x线有无骨锚松动、脱落,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10.7个月。所有患者指间关节被动活动稳定、无疼痛,关节ROM70°~110°,平均91°;Dargan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33%。结论:采用微型骨锚治疗急性闭合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损伤的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张义群于维王振兴苑生杨光张巨
关键词:指损伤指间关节微型骨锚侧副韧带
神经递质在脊髓神经再生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系统与效应器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在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同时,对脊髓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别的神经递质呈现出复杂性、持续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其相互协同或拮抗地参与了脊髓神经再生的过程。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阶段同一种神经递质对神经再生的作用亦不相同,其中胆碱类神经递质的早期释放量能够间接表明脊髓神经的损伤程度,但其过度释放也是加重脊髓神经继发性损害的原因之一,而在神经的再生过程中胆碱类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也是造成神经再生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单胺类神经递质更多与兴奋传导有关,脊髓神经损伤后可通过增加神经兴奋传导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脊髓损伤后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不足继而引起的神经递质动态失衡,是造成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主要机制。现对近年来脊髓神经损伤后各种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及其参与脊髓神经再生过程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神经再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刘忠玲张义群姚美英于维
关键词:神经递质神经再生脊髓损伤兴奋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