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刚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气象
  • 2篇预报评分
  • 2篇评分
  • 2篇气候
  • 2篇气象业务
  • 2篇气象预报
  • 2篇可预报性
  • 2篇环境气象
  • 2篇暴雨
  • 1篇短期气候
  • 1篇短期气候预测
  • 1篇能见度
  • 1篇评分模型
  • 1篇气候预测
  • 1篇气象业务系统
  • 1篇强降水
  • 1篇误差分析
  • 1篇夏季
  • 1篇环境要素
  • 1篇环流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山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作者

  • 8篇张志刚
  • 3篇刘慧
  • 2篇苏磊
  • 2篇毕宝贵
  • 2篇杨东
  • 1篇高辉
  • 1篇宋振鑫
  • 1篇张恒德
  • 1篇张小玲
  • 1篇牛若芸
  • 1篇金荣花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绿色科技
  • 1篇第九届全国灾...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被引量:13
2019年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 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陈静刘凑华陈法敬韦青李嘉鹏赵滨杨东张志刚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Ⅱ:暴雨检验评分模型及评估试验被引量:14
2019年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较严重的"空报""漏报"双重惩罚,没有考虑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和预报评分可比性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预报员对暴雨预报评分期望值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检验评分新方法和计算模型,分析了理想评分,并对2015—2016年4—10月中国中央气象台5 km×5 km定量降水格点预报和降水落区等级暴雨预报进行评分试验,获得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预报员对暴雨预报评分期望值呈现梯级下降特征,与传统的T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2)设计了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检验新方法,通过引入e指数函数构建暴雨预报评分基函数,进而构建暴雨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预报员对暴雨预报评分的期望值,同时改善了评分在不同量级阈值处的断崖式突变情况;(3)提出了预报与观测的邻域匹配方法,即一个预报点与所定义邻域中的一组观测相匹配,并利用距离加权最大值法确定暴雨评分值权重系数,预报与观测距离越近,距离权重系数越大,评分值权重越大,提高了评分的合理性,避免了距离较远的匹配站点得高分不利于鼓励预报员提高预报精度的问题;(4)对中国中央气象台逐日5 km×5 km水平分辨率的定量降水格点预报产品和中央气象台定量降水落区等级预报产品进行了评分试验,暴雨预报准确率全国平均值大于60分。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检验新评分与传统暴雨预报TS评分逐日演变特征相似,但可以较好地解析TS为0的预报评分,解析后的新评分与预报员和公众的心理预期更为接近。
陈法敬陈静韦青李嘉鹏刘凑华杨东赵滨张志刚
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预报效果对比检验被引量:20
2017年
基于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华南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2015年1—3月的预报结果,从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两个方面对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各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对于<1 km的能见度,仅华北区域模式和国家级雾霾数值预报业务系统(CMA Unified Atmospheric Chemistry Environment,CUACE)模式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其中华北区域模式和CUACE模式对北京本地24 h能见度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0.20、0.10;CUACE模式总体能见度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数值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和华北区域模式、华东区域模式、华南区域模式能见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普遍低于0.6。随着空气质量下降,各数值模式AQI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AQI为优等级时,各数值模式AQI预报的TS评分均较高,其中空气质量较好的华南地区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TS评分最高,为0.81;总体上24 h的AQI预报,区域模式优于CUACE模式;48 h和72 h的AQI预报,CUACE模式优于各区域模式。各数值模式PM_(2.5)浓度的预报值普遍较观测值偏低,华南区域模式24 h的PM_(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小,华北区域模式和华东区域模式24 h的PM_(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大;CUACE模式PM_(2.5)浓度的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PM_(2.5)浓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较各区域模式均偏低。
刘慧饶晓琴张恒德李明张志刚
关键词:能见度PM2.5
2010年夏季南方两次持续性强降水大气环流特征
本文通过对2010年夏季南方两次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对流层高、中、低多个大尺度关键影响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分析和比较,总结提炼了南方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两次持续性强降水均出现了东亚西风带沿海...
牛若芸张志刚金荣花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大气环流特征
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研究
2010年
阐述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国外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的差距,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制定了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对策,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预报预测系统的整体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张志刚高辉苏磊毕宝贵
关键词:短期气候预测
全国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对比检验分析
华北、华东、华南区域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的环境气象业务模式2015年1-3月的预报结果,从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两方面进行对比检验分析.能见度预报:随着能见度降低,各模式预报能力逐渐下降.各模式对日平均能见度的预报普遍偏大;CU...
刘慧饶晓琴张恒德张志刚
关键词:气象预报环境要素误差分析
全国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发展研究
2016年
指出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问题异常严峻,气象部门是大气环境观测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的主体部门,发展好环境气象业务是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政府和公众对气象部门的新期待。分析了气象预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刘慧张志刚张恒德
关键词:环境气象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发展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从“十一五”评估、形势分析、发展思路目标和重要指标、战略要点、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六大方面研究了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中短时临近预报的内容,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短时临近预报在战略上的发展对策以及发展方向,为我国预报预测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气象业务系统的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张志刚张小玲宋振鑫苏磊毕宝贵
关键词:气象业务系统气象预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