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燕

作品数:129 被引量:60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华西医院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8篇细胞
  • 66篇淋巴
  • 59篇淋巴瘤
  • 41篇细胞淋巴瘤
  • 40篇病理
  • 29篇肿瘤
  • 26篇免疫
  • 24篇临床病理
  • 20篇表型
  • 19篇基因
  • 18篇免疫表型
  • 11篇EB病毒
  • 9篇增生
  • 9篇重排
  • 9篇弥漫
  • 9篇基因重排
  • 8篇蛋白
  • 7篇组织细胞
  • 6篇血管
  • 6篇皮肤

机构

  • 117篇四川大学华西...
  • 6篇四川大学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深圳市红十字...
  • 2篇成都市第二人...
  • 2篇成都医学院第...
  • 2篇雅安市人民医...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29篇张文燕
  • 75篇刘卫平
  • 56篇李甘地
  • 18篇赵莎
  • 17篇李俸媛
  • 13篇廖殿英
  • 13篇唐源
  • 8篇叶云霞
  • 8篇蒋莉莉
  • 8篇王琳
  • 7篇江炜
  • 7篇毕成峰
  • 7篇张尚福
  • 7篇欧阳钦
  • 6篇高立敏
  • 5篇徐缓
  • 5篇江丹
  • 4篇徐晨
  • 4篇王威亚
  • 4篇李雷

传媒

  • 30篇中华病理学杂...
  • 1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0篇诊断病理学杂...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6篇西部医学
  • 5篇临床与实验病...
  • 5篇华西医学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胃肠病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12篇2007
  • 6篇2006
  • 19篇2005
  • 11篇2004
  • 4篇2003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起源的探讨及其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背景和目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ITCL)实为一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的异质性肿瘤性疾病.除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ETCL)外,对ITCL中不同实体的认识目前尚无定论.在ITCL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研究方面,东方各国家、地区所报...
张文燕
关键词:肠道T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病毒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双重染色
文献传递
22例有多个不同病理分级区域的星形细胞瘤中P^(53)表达与PCNA表达的关系
1999年
一些研究的结论认为P53表达与反映细胞增殖活性PCNA显著相关,提示P53表达与PCNA表达联合运用,可为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本研究对22例存在多个不同病理分级区域的星形细胞瘤的P53及PCNA表达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PCNA能较准确地反映肿瘤的恶性进展过程。而P53仅在部分病例中与肿瘤的恶性进展过程有关。
邓志刚蔡晓东陈耕野李维平肖邦良陈微波罗宏张文燕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PCNA免疫组织化学P^53基因
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对18例脾脏淋巴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18例淋巴管瘤患者年龄9~72岁,中位年龄40岁;男13例,女5例;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以腹痛为主的消化道症状或脾功能亢进的相关症状。18例患者随访率72.2%,随访时间从5个月到15年不等,患者均无瘤生存,无复发及转移。脾脏多有肿大,病灶大体形态多样,包括囊性(8例)、实性(5例)和蜂窝状(5例),可单发(5例)或多发(13例);组织形态上分为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囊状淋巴管瘤(5例)及混合型(4例)。16例(100%)均表达 CD9;7例(43.8%)表达 D2-40。结论发生在脾脏的淋巴管瘤非常少见,应注意与脾脏血管瘤等鉴别。
唐雪峰张文燕李甘地蒋莉莉刘卫平
关键词:脾脏肿瘤淋巴管瘤临床病理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并发皮肤血管炎1例
2007年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闪全身反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1年余,淋巴结增大7个月,于2006年10月来我科就诊。1年多前患者无明显诱岗双下肢出现散在水疱,针尖至指头大小.瘙痒剧烈,抓破岳有渗液。小久全身出现蚕豆大红斑、丘疹,散在分布于躯干及四肢伸侧,瘙痒明显。自行用药后(具体不详)皮损消退,但其后皮损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王婷婷汪盛王琳万川薛丽郭在培张文燕李甘地
关键词:淋巴瘤血管炎皮肤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LBL/ALL)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行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153例LBI/AL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临床和随访结果,对其预后与免疫表型、AnnArbor分期、纵隔肿块、骨髓受累、肝脾肿大、Ki-67指数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TdT和CD99阳性率分别为79.1%(121/153例)和96.3%(131/136例)。按免疫表型分为T-、B—LBL/ALL及未定类。(1)T-LBIMALL占69.3%(106/153例),男75例,女31例,中位年龄17.5(2~68)岁,92例(86.8%)表现为外周淋巴结肿大,其中59例(55.7%)伴有纵隔肿块,91例(85.8%)为Ⅲ~Ⅳ进展期。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和8.1%,年龄大于25岁(P=0.049)、Ⅲ~Ⅳ期(P=0.001)是T-LBL/ALL预后不良的指征。(2)B—LBL/ALL占19.0%(29/153例),男18例,女11例,中位年龄14岁(9个月-75岁),17例(58.6%)表现为外周淋巴结肿大,其中13例(44.8%)有骨髓或外周血受累,5例(17.2%)伴有纵隔病变,21例病变处于Ⅲ~Ⅳ期。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36.7%。(3)未定类组为11.7%(18/153例),所检抗体如CD3ε/CD3、CD45RO、CD79a、CD20、髓过氧化物酶(MPO)、CD5、CD56、cyclinD1、CK、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CgA)和突触素(Syn)均阴性。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15.5(4~53)岁,原发淋巴结病变15例(83.3%),7例(38.9%)有纵隔病变。(4)与B—LBL/ALL比较,T—LBI/ALL患者伴有纵隔肿块较为常见(P=0.0003),中位生存期短[分别为(15.0±7.0)个月和(6.0±1.1)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TdT与CD99是前驱淋巴细胞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T—LBI/ALL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
潘云李甘地刘卫平张文燕唐源李俸媛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混合细胞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和多发性骨髓瘤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M2 MΦ)和多发性骨髓瘤(MM)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240例MM患者骨髓标本中的MΦ;建立体外M2 MΦ诱导培养体系,构建Transwell共培养模型与RPMI 8226和U266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M2 M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地塞米松(1 μ mol/L)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ELISA法检测对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real time PCR法检测对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依据骨髓组织M2 MΦ浸润程度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92例)和低浸润组(148例),高浸润组患者早期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低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对73.0%,χ2=60.31,P〈0.001)。②培养24、36 h,共培养组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上升:M2 MΦ+RPMI 8226细胞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5、0.020;M2 MΦ+U266细胞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0、0.020。③地塞米松诱导后,共培养组与对照组比较,RPMI 8226细胞凋亡率下降(29.0%对71.0%,t=4.97,P=0.008),U266细胞凋亡率也下降(24.9%对67.7%,t=6.99,P=0.002)。④共培养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加入M2 MΦ后可促进RPMI 8226和U266细胞分泌IL-6、TNF-α,促进表达CCL2、CCL3、CCR2、CCR5、VEGFA、VEGFR-1和VEGFR-2。结论MM患者骨髓组织M2 MΦ浸润程度和早期治疗反应相关。M2 MΦ通过促进骨髓瘤细胞分泌系列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骨髓瘤细胞增殖以及保护骨髓瘤细胞免于凋亡。
陈芯仪孙瑞雪张文燕刘霆郑宇欢吴俣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巨噬细胞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类
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表达谱基因芯片的筛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何妙侠刘卫平李甘地杨帆张文燕赵莎唐琼兰
关键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比较基因组杂交DNA拷贝数淋巴瘤细胞系蛋白酪氨酸杂合性
细胞增殖标记物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在结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标记物MCM2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肠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M2在正常结肠黏膜、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的表达部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CM2mRNA在12例结肠癌、33例结肠腺瘤及5例正常黏膜中表达量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同时用REST—XL软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腺瘤之间MCM2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结果MCM2在正常黏膜中仅表达在腺凹底部,而在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中均呈全层上皮表达,但两者在MCM2 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肠腺瘤与正常黏膜相比较,MCM2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肠腺瘤之间MCM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2在正常黏膜和结肠肿瘤中表达部位不同,且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可能作为早期筛查诊断结肠癌及评估腺瘤突变的指标之一。
王永周总光夏庆杰张文燕李红光王蓉
关键词:结肠腺瘤结肠肿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侵袭性细胞毒性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
2000年
苏学英刘卫平李甘地张文燕李俸媛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病理检查病理学
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IgH基因重排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免疫组织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对12例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表现、免疫表型(CD20、CD45RO、CD5、CD10、CyclinD1、bcl-2、κ、λ)分析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按2001新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12例均被确诊为MALT淋巴瘤。其中男2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5,中位年龄为63岁。免疫表型检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4例(33.3%)检测出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bcl-2阳性1例;CD45RO、CD5、CD10和CyclinD1均为阴性。8/12例(66.7%)检测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随访11例,失访1例,死亡3例(25%),存活8例(66.7%)。结论: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属惰性淋巴瘤,需要结合其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李雷张文燕刘卫平李甘地江炜杨文秀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联系免疫表型IGH基因重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