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现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被引量:2
- 2015年
-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无论从血缘或文化上看,现今广西境内的各族群都存在一个互相融合、分化、演变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民族归属和划分可能取决于利害关系、传统因素甚至是行政命令等。在广西,由于民族融合的程度很高,民族问题并不特别成为人们认同的障碍。对身份认同问题,广西的各民族作家其实都有不同程度地关注,而且,关注的焦点一般不在民族身份上,而是个人认同上。
- 张柱林
- 关键词:作家民族身份认同
- 生命与诗:没有脚本的演出——田湘诗集《练习册》试绎
- 2020年
- 田湘的《练习册》是诗人近四十年作品的精选集,代表了其诗歌的总体风貌。他的诗风,以天真为主要追求,但也不乏感伤的色彩,可以总结为"诗可以思"。因为没有固定的套路,反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 张柱林
- 关键词:天真
- 从混沌的现实到清晰的文学——《欺男》的困惑与小说的逻辑
- 2014年
- 大千世界从表面看来,呈现的是一幅斑驳陆离、杂乱混沌、无迹可循的图景,但有智慧的生物却能从中找到认识事物的途径,如哪里是安全或危险的区域,哪些东西是可食用的,同类中谁可以信任依靠、谁又可能威胁自己……人类当然更进一步理解事物存在的秩序,知道在杂乱无章的世界中自有“道”“理”,在纷纭复杂的现实中隐含着一种逻辑结构.
- 张柱林
- 关键词:逻辑结构混沌小说文学
- 独秀峰上的灯塔
- 2010年
- 一个作家群的形成,必然有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形成了一种合力,促使那些潜在的写作者对文学产生兴趣和热情,并在长年累月中坚持写作,最终取得成就,从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汇入到文学的长江大河中一样,直接构成作家群本身。
- 张柱林
- 关键词:作家群写作者文学
- 焦虑时代的精神表征——东西小说论
- 2013年
- 东西的小说总是充满孤独、恐惧、欺骗、背叛、弄虚作假、无情无义,其叙事中总带着焦虑、不安、不可靠、不可信,这既反映了作家成长历程的个人体验,更表征了一个丧失基本信任的时代的普遍焦虑。通过对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信任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出东西对风险社会各种征候的再现,并不只是具有叙述学或美学意义。
- 张柱林
- 关键词:东西小说
- 笑声背后:《水街》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
- 2016年
- 广西是中国语言系统最复杂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现存世界上语言最复杂的地方,单是汉语方言就有好多种,互相之间多不能沟通。从政权统治、人口管理、市场交易或者启蒙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
- 张柱林
- 关键词:传统文化笑声语言系统汉语方言人口管理市场交易
- 常剑钧的“越界写作”被引量:1
- 2012年
- 汉语写壮剧:“杂糅”的风格虽然人们常常由于职业习惯而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但对文艺研究者和文艺欣赏者来说这却是致命的,因为和文艺创作者一样,这种职业要求一种敏感。即便如此,再迟钝的观众也终会发现,包括常剑钧和其创作伙伴们的作品在内的许多戏剧,主要是影响较大的《歌王》《瓦氏夫人》《壮锦》《天上的恋曲》等,这些常常自我标明为壮剧的作品,却并不以壮语写成,也很少用壮语演出。如果说这些作品在演出时,会采取较多的传统壮戏的元素,包括其惯用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等,那还可以用来辩解的话,可就连这点在剧本中也无法反映出来。那么,假设有人质疑这些作品乃是“挂羊头卖狗肉”,剧作家将何以自解呢?
- 张柱林
- 关键词:写作越界表演程式创作者欣赏者
- 谁的“乡土”? 如何“叙事”?--大时代广西文学的一个侧面被引量:1
- 2022年
-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正处于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我们则处于一个更大的变迁的关键时刻,即乡土中国的转型。一方面,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正方兴未艾、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原先相对数量或绝对数量均堪称庞大的农村人口还无法被城市消化,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国家规划方案。当然,作为现代化途径之一的乡土社会的转型,并不自今日始,而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现代早期的“农国”设想、乡村重建,到“农村包围城市”、集体化、知青上山下乡等。
- 张柱林许聪
- 关键词:广西文学农村包围城市乡土中国上山下乡
- 小说家何为——东西写作中的沉默与追问被引量:2
- 2020年
- 东西的小说叙述语言十分准确妥帖,又总是寻求突破。同时,他对语言问题本身,也就是广义的人类思想情感表达与交流也非常关注,其具体表现为:在许多重要作品中,沉默和追问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基调,凸显了作家见证时代的诉求。通过写作守护民族语言是小说技艺的体现,更是一位作家的道义责任。
- 张柱林
- 关键词:小说语言沉默追问
- 文学地理与空间书写——以相思湖畔三位小说家为中心的考察
- 2014年
- 在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相思湖作家群"小说家的作品中,文学地理与空间书写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东西注重家庭与外界的书写,凡一平注重城市与乡村的书写,黄佩华注重民族与地方的书写,这些空间书写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表征/再现了作家对世界、地方和空间的自我体验。
- 张柱林
- 关键词:文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