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浩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比较静脉腔内激光(EVLT)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我科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0例(128条患肢)以及行EVLT治疗的患者120例(160条患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感受改善程度(皮肤瘙痒、下肢酸胀沉重感等)、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1年复发率等八项指标。结果EVLT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六个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而手术前后主观感受改善程度、1年复发率与传统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VL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不留手术瘢痕,有望代替传统手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扩大了传统手术的适应证。同时,EVLT还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前景。
- 张玉浩梅家才戴坤扬
- 关键词:腔内激光传统手术静脉曲张
- 内皮祖细胞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被引量:4
- 2006年
-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中,骨髓干细胞是近几年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临床常用的骨髓干细胞有骨髓单个核细胞群(BM-MNC)、AC133阳性细胞群、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内皮祖细胞(EPC)等。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有着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EPC)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本文将对EPC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 张玉浩戴坤扬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干细胞下肢缺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大鼠肢体缺血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应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治疗肢体缺血的方法,同时初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和疗效。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7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每组12只。结扎所有动物左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制备后肢缺血模型。以微量加样器自结扎处以下2cm开始,间隔0.2cm为一注射点,共注射于内收肌和腓肠肌5点,每注射点各注射60μL,缺血对照组大鼠注射300μL培养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大鼠注射含5μg基因pcDNA3.1-hVEGF165的DNA-脂质体复合物,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大鼠注射3×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大鼠注射含3×106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4周行动脉造影,采用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体内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48只大鼠均造模成功,并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4周动脉造影显示,缺血对照组大鼠股动脉及其分支均未显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见中等量新生血管,两组效果相似,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见有大量新生血管新生,丰富的侧枝循环建立。②大鼠毛细血管密度测定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均较缺血对照组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进一步增强疗效[(10.0±0.8),(21.7±1.9),(20.4±3.3),(42.1±3.5)个/HP,P<0.05],血管内皮生
- 张玉浩戴坤扬梅家才
-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缺血
-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比较
- 目的:比较静脉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 探讨 EVLT 的适应征,总结EVLT的手术体会,以期取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对象...
- 张玉浩
- 关键词:腔内激光传统手术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手术疗效
- 文献传递
- 降结肠癌引起“左腰部脓肿”1例报告
- 2006年
- 樊友本张玉浩王彦成王维汪昱郑起
- 关键词:腰部脓肿降结肠癌大便习惯急性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