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丽
- 作品数:17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原微生物对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被引量:1
- 2014年
- 紧密连接是血脑屏障及肠上皮屏障的结构和分子基础,其结构和功能改变是多种病原微生物从细胞旁路侵入机体的先决条件。此文分别就病原微生物如何调节血脑屏障及肠上皮屏障紧密连接结构,进而调节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紧密连接部病原微生物血脑屏障肠上皮屏障
-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与人乳头瘤病毒致尖锐湿疣的治疗被引量:10
- 2012年
-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变,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性增生,某些型别HPV所致皮损易反复发作,甚而导致癌变,故去除疣体、防止复发和癌变是尖锐湿疣治疗的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长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IFN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已近20年,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尚存一定问题,本文就干扰素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干扰素诱导剂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免疫调节作用皮肤黏膜黏膜病变
-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检测HSV-2的临床意义
- 2014年
- 目的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对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的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2例拟诊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分别采用FQ-PCR与HSV-2血清型特异性抗体2种方法进行HSV-2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2例拟诊生殖器疱疹患者FQ-PCR共检出HSV-2阳性148例,阳性率为45.96%;不同类型临床标本FQ-PCR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其中水疱液的检出率最高,为60.26%,溃疡/糜烂拭子的检出率为51.82%,结痂痂皮的检出率为17.85%。HSV-2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共检出任一抗体阳性153例(占47.51%);HSV-2 IgG单一阳性133例(占36.74%);HSV-2 IgM单一阳性10例(占2.76%);IgG和IgM均阳性10例(占2.76%)。FQ-PCR和HSV-2 IgG两者单一阳性的病例比较后发现,FQ-PCR单一阳性病例其发病至检测时间[(4.36±3.80)d]少于HSV-2 IgG单一阳性病例[(9.27±7.25)d](P<0.01)。结论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同时检测有助于HSV-2感染的诊断。
- 张津萍尤永燕沙仲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2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婴幼儿斑秃的临床特点分析
- 2015年
- 目的:了解婴幼儿斑秃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4月于笔者科室门诊就诊的42例婴幼儿斑秃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对照组为发病年龄在18岁以上的50例成人斑秃患者。用SPSS 18.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斑秃患者共42例,其中男26例(占61.9%),女16例(占38.1%),男女性别比例与成年患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皮损多表现为局限性,全秃和普秃少见。42例婴幼儿患者中,伴发过敏性疾病(15例,35.7%)及甲改变者(16例,38.1%)均较成人患者高。42例婴幼儿患者中,6例(14.2%)有家族斑秃史,但未发现精神等明显诱发因素。结论:婴幼儿斑秃以局限性斑秃为主,易伴发过敏性疾病和甲损害。
- 张瑞丽杨莉佳陶诗沁朱小红戴迅毅
- 关键词:斑秃婴幼儿甲损害
-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17调节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17(rTpp17)对血管内皮屏障的调节作用,探讨膜蛋白Tppl7在梅毒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体外细胞单层模型,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合成的rTppl7刺激HUVEC单层模型,ELISA检测Transwell小室的下室培养基中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量;Cell-ELISA检测细胞表面VE.钙黏蛋白(VE-cadhefin)表达水平;rTppl7预处理HUVEC单层模型,加入Calcein—AM标记的THP-1细胞共培养,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计数THP-1细胞穿过HUVEC单层的迁移率;将HUVEC接种激光共聚焦专用培养皿,rTpp17处理后,加入荧光染料罗丹明-鬼笔环肽工作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actin排列变化。结果rTpp17可提高HUVEC单层模型通透性及下调细胞膜VE-cadhefin的表达水平;促进THP-1细胞穿越HUVEC单层的迁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pl7可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排。结论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17可提高血管内皮屏障通透性,下调血管内皮细胞VE-cadhefin的膜表达水平,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排及单核-巨噬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可能在梅毒的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梅毒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部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面部瘢痕修复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rh EGF敷于皮肤表面,对照组则采用等渗盐水敷于皮肤表面,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时疼痛情况,测定创面愈合后患者瘢痕面积,并评定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患者肉芽组织成熟情况、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 d、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换药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其轻度疼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14 d肉芽组织成熟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炎症全身不良反应。结论:re EGF可促进面部瘢痕患者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小瘢痕面积,减轻患者换药疼痛程度,促进肉芽组织成熟,且安全性高。
- 蒋屏东孙慧郑渊胡佳赖美玲张瑞丽
- 关键词:面部瘢痕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创面
-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合成的梅毒螺旋体膜蛋白rrpp47及脂多糖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A检测上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UVEC中ICAM-1及E选择素mRNA的转录水平;M1Tr法检测HUVEC增殖水平;将重组蛋白Tpp47及脂多糖预处理的HUVEC与钙黄绿素AM标记的THP-1细胞共培养,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情况。结果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分泌的黏附分子ICAM-1(1.28±0.03)及E选择素(0.51±0.01)水平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组(0.90±0.01与0.13±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28和18.19,均P〈0.05);将重组蛋白Tpp47刺激24h后的HUVEC与THP-1细胞共培养,HUVEC与THP-1细胞的黏附率为56.1%±1.9%,较空白对照组(16.3%±2.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2.65,P〈0.05)。M1Tr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pp47刺激HUVEC后,其增殖率(19.5%±1.7%)高于空白对照组(1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较脂多糖低(4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2,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可体外上调HUVEC与THP-1的黏附能力及促进HUVEC增殖,可能在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密螺旋体苍白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THP-1细胞
- 皮肤性病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的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的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的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型感染占51.9%,低危型和混合型的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组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型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的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的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型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的检测,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者的随访管理。
- 孙慧尹兴平蒋屏东倪菁菁张瑞丽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随访管理
- 梅毒螺旋体粘附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计数单个HBMEC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与HBMEC粘附时表现为集中粘附于HBMEC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且在粘附的部位两者发生部分融合。加入不同浓度的梅毒螺旋体悬液与HBMEC混合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7.72,P 〈 0.001),单个细胞上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随着混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6 h时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16 h时为最低。在各观察时间点,不同密度组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593.23,P 〈 0.001),时间与密度存在交互作用(F = 98.74,P 〈 0.001)。 结论 梅毒螺旋体可以粘附于体外培养的HBMEC,部分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末端与HBMEC膜溶解粘附于细胞表面。
- 吴凡张瑞丽张津萍王千秋
- 关键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梅毒螺旋体粘附重复测量资料
-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通过RhoA/ROC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调控机制。 方法 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细胞单层模型,重组蛋白Tpp47(rTpp47)直接与HUVEC单层模型混合培养,或RhoA/ROC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Y-27632预处理后再用rTpp47刺激HUVEC单层模型,以煮沸灭活的rTpp47处理HUVEC单层模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培养1、4 h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量,培养12 h用荧光染料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细胞骨架系统,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排列变化。用Western 印迹检测rTpp47与煮沸灭活的rTpp47分别处理HUVEC单层模型后细胞RhoA的表达水平。 结果 rTpp47刺激HUVEC单层模型1 h时HRP流量(0.81 ± 0.10)高于阴性对照组(0.39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此时Y-27632预处理组HRP流量(0.51 ± 0.10)与单用rTpp47刺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培养4 h时,单用rTpp47刺激组HRP流量显著增加(2.31 ± 0.14),且高于Y-27632预处理组(1.21 ± 0.12)及阴性对照组(0.73 ± 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Y-27632预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p47刺激HUVEC后,与煮沸灭活的rTpp47作用HUVEC相比,细胞中RhoA表达增加。同时,rTpp47刺激细胞中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重排,在胞质中形成应力纤维,抑制剂Y-27632可部分抑制F肌动蛋白重排。 结论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可通过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 张瑞丽王千秋
- 关键词:苍白密螺旋体通透性脐静脉肌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