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震南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生物可给性
  • 4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金属
  • 2篇健康风险评估
  • 2篇肠道微生物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氨氧化
  • 1篇厌氧氨氧化菌
  • 1篇厌氧氨氧化细...
  • 1篇氧化沟
  • 1篇氧化菌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油菜
  • 1篇人体肠道
  • 1篇人体生物
  • 1篇溶出
  • 1篇生菜
  • 1篇生物有效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城市排水...

作者

  • 8篇张震南
  • 6篇崔岩山
  • 5篇蔡晓琳
  • 4篇王振洲
  • 3篇王姣姣
  • 2篇徐亚慧
  • 2篇李娟
  • 2篇孙国新
  • 2篇刘新春
  • 1篇宋静
  • 1篇林雨新
  • 1篇刘苗苗
  • 1篇张树军
  • 1篇王鹏飞
  • 1篇罗飞

传媒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SHIME模型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镉、铬、镍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为了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 Cd、 Cr、 Ni 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本文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5种土壤,利用 in vitro 方法(PBET 和 SHIME 联用)研究了这些土壤中 Cd、 Cr、 Ni 在胃、小肠、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 Cd、 Cr、 Ni 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4.3%~94.0%、6.4%~21.6%、11.3%~47.3%;小肠阶段,土壤中 Cr和 Ni 的生物可给性与胃阶段一致或有一定升高,但 Cd 的生物可给性降低了1.4~1.6倍(土壤2除外);胃肠阶段,Cd 的平均生物可给性较高,而 Cr 的较低.结肠阶段,土壤中 Cr 和 Ni 的生物可给性均升高,是小肠阶段的1.3~2.4倍和1.0~2.1倍,分别达到了17.6%~38.7%和25.4%~56.0%;而 Cd 的生物可给性也升高(土壤3和4除外); Ni 的平均生物可给性最高.由此可见,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 Cd、 Cr、 Ni 的溶出释放,提高了三者的生物可给性,可能增大了人体的健康风险.
尹乃毅都慧丽张震南蔡晓琳李泽姣孙国新崔岩山
关键词:土壤
Caco-2细胞模型评估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随着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加剧和营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重金属元素及营养金属元素肠道吸收过程的探讨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Caco-2细胞模型能有效的模拟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的转运与吸收过程,可结合基因技术、分子技术等手段用于研究人体肠道吸收物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利用Caco-2模型对镉、铬、铅、砷等多种重金属及铜、铁、锌、钙等多种营养金属在小肠内的吸收、转运方式、代谢机制及影响吸收、转运过程的各类条件等的研究工作,然后对Caco-2细胞模型研究方法及其在未来评估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王振洲崔岩山张震南王姣姣尹乃毅
关键词:CACO-2细胞金属体外试验生物有效性健康风险评估
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中病原菌的检测与归趋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氧化沟污水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病原菌及其指示菌的数量变化状况.检测对象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军团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uidA基因的进水浓度在108拷贝数/mL左右,从进水到出水减少了2个数量级;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进水浓度在102~103拷贝数/mL左右,数量较少,并在后续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到检出限以下;军团菌16S rDNA基因在氧化沟内检出量较小,大约是10~102,但在出水样品中的数量与进水差别不大,在104~105拷贝数/mL左右.
林雨新张震南徐亚慧李娟刘新春
关键词:氧化沟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反应器形式及污泥形态对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对反应器类型和污泥形态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反应器类型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其种泥来源对功能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污泥形态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絮体污泥中的anammox细菌以Candidatus Kuenenia为主;聚集态污泥中的anammox细菌则以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菌;在同时存在絮体污泥和生物膜的复合式反应器中,不同污泥形态中anammox细菌在接触时会发生迁移,但其优势菌种不发生变化.
徐亚慧刘苗苗张树军张震南李娟刘新春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细菌颗粒污泥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常应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如能准确地判定土壤中金属在胃肠阶段不同时间的溶出动态,研究者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本文采集5种不同地区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利用改进的PBET方法,分别在胃阶段的20、40、60、80 min以及小肠阶段的1、2、3、4、5 h时取样并分析,探究土壤中8种金属元素(As、Al、Cd、Cr、Fe、Mn、Ni、Pb)的生物可给性和溶出动态,探讨造成金属溶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其溶出机理进行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Fe、Al的生物可给性较低,并且在胃肠阶段差异较小。与胃阶段相比,土壤中Pb、Cd的生物可给性在小肠阶段明显降低,而As、Mn、Cr、Ni的生物可给性在小肠阶段均升高。升幅最大的两个元素是Ni、Cr,其小肠阶段的平均生物可给性分别升高61.4%、29.9%。在溶出量随时间变化方面,在胃阶段,假定1 h时溶出率为100%。20 min时,土壤中Fe、Ni的平均溶出率较低,分别为59.3%、56.8%,其他6种金属元素的平均溶出率在71.2%~79.5%。As、Cd、Pb的溶出速率是先快后慢,Cr和Ni的溶出速率是先慢后快,而Fe、Mn、Al的溶出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在小肠阶段,假定4 h时溶出率为100%。Al、As、Cd、Mn的溶出率基本不变。1 h时,土壤中Cr(土壤A除外)、Ni的平均溶出率最低,分别为31.5%、32.7%,而5 h时,Fe、Cr、Ni的溶出率还在升高。由此可见,土壤中不同金属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以及溶出动态是有明显差异的。
尹乃毅崔岩山张震南王姣姣王振洲蔡晓琳
关键词:土壤生物可给性金属溶出
肠道微生物对土壤中铜、锌、锰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土壤中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土壤中金属元素在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6种土壤,利用in vitro方法(PBET和SHIME联用)研究土壤中Cu、Zn、Mn在胃、小肠、结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显示,土壤中Cu、Zn、Mn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3.8%~63.0%、21.2%~64.4%、11.7%~35.6%;从胃阶段到小肠阶段,土壤中Cu的生物可给性提高了0.4%~14.4%,而土壤中Zn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降低了6.7%~38.7%。结肠阶段,土壤中Cu、Zn、Mn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4%~12.9%、5.7%~18.7%、6.2%~18.9%,与小肠阶段相比,分别降低了21.7%~56.9%、0.4%~36.8%、4.5%~19.1%。结果表明,在肠道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土壤中Cu、Zn、Mn在结肠阶段有较低的人体健康风险。
都慧丽尹乃毅张震南张震南李泽姣蔡晓琳孙国新崔岩山
关键词:土壤肠道微生物生物可给性
生菜和油菜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3
2015年
为评价砷污染土壤中种植的蔬菜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本研究在砷污染土壤中种植生菜和油菜,利用体外消化(in vitro)方法评估其生物可给性,计算食用砷污染蔬菜条件下人体砷的每日摄入量,评价蔬菜中砷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生菜和油菜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均随着蔬菜中砷含量的上升而逐渐降低.在固液比为1∶30的条件下生菜和油菜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9.13%~49.39%和27.13%~51.95%,在固液比为1∶100的条件下生菜和油菜的生物可给性大幅提升,分别为42.39%~79.09%和37.40%~76.59%.在固液比为1∶30的条件下,添加外源铁可使其生物可给性分别下降到22.24%~37.88%和23.36%~47.56%,添加外源钙则对其生物可给性几乎没有影响.食用砷污染土壤种植的蔬菜会使人体摄入的砷含量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砷每日最高摄入量标准.在提升消化液中铁浓度0.006 7 mol·L-1的情况下,砷的生物可给性降低约6.89%~11.51%,食用含铁的食物能有效地减少人体对食物中砷的摄入.
王振洲崔岩山张震南尹乃毅蔡晓琳都慧丽
关键词:生菜油菜生物可给性健康风险评估
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研究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无意摄入土壤铜的风险,采集我国一些地区的15个土壤样品,利用in vitro方法研究了这些土壤中铜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有2个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高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有8个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高过二级标准;土壤中铜的溶解态浓度及其生物可给性变化很大,胃肠阶段铜的溶解态含量分别为5.2~308.8 mg·kg^(-1)和5.9~348.5 mg·kg^(-1),平均值分别为74.8 mg·kg^(-1)和82.0 mg·kg^(-1);而铜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183%~66.6%和213%~77.4%,平均值分别为442%和51.1%。胃阶段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有显著相关性;小肠阶段铜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总铜和锰氧化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如以胃阶段为判断,无意摄人土壤中铜对儿童的TDI(tolerable daily intake)贡献率除浙江富阳为2.51%外,有12个土壤样品低于1.00%,最低为0.11%。如以小肠阶段为判断,无意摄入土壤中铜对儿童的TDI贡献率除浙江富阳和浙江台州的土壤分别为2.83%和2.01%,另有12个土壤样品低于1.00%。可见,对于本研究中大多数土壤,通过口部无意摄入土壤中铜的对人体并没有很高的风险。
尹乃毅罗飞张震南王姣姣王振洲蔡晓琳宋静崔岩山
关键词:土壤生物可给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