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国
- 作品数:43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
- 彭兴国李孝全付守芝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
- 文献传递
- 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正常人群的峰值骨量和骨密度差异,为青海地区科学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青海地区汉族、回族、藏族年龄在20~40岁及50~70岁人群,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研究对象腰椎骨密度,按民族、性别和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海地区汉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20~24岁,回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25~29岁,藏族男性、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年龄段均在35~39岁。汉族、回族、藏族男性峰值骨密度分别为:(0.667±0.090)g/cm^ 2、(0.711±0.037)g/cm ^2、(0.826±0.092)g/cm^ 2;女性峰值骨密度分别为:(0.568±0.091)g/cm ^2、(0.571±0.037)g/cm ^2、(0.676±0.095)g/cm^ 2,且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汉族、回族、藏族男性和女性出现骨密度峰值的年龄段及峰值骨密度均有所不同,总体上藏族最高,回族次之,汉族最低,但均在40岁前达到骨密度峰值,提示可能与生活饮食习惯、遗传特性有关。
- 鲍剑峰曹太见马建文彭兴国米明珊杜鹏赵洋洋江自望
- 关键词:汉族回族藏族骨峰值骨密度
- 前路微创联合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前路微创联合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25例。所有患者采用前路3~4 cm的小切口微创清除脓肿、引流,再经后路半椎关节病灶清除、矫形、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均给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9~38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Cobb角0°~13°,平均(5.7±2.6)°,末次随访Cobb角2°~18°,平均(8.8±4.2)°,后凸角度平均丢失(4.6±1.3)°;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2例;植骨于随访6~12个月后获得融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结核复发。结论前路微创取髂骨并清除腰大肌脓肿加后路半椎关节病灶清除、矫形、植骨内固定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一种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理想手术方式。
- 许勇官众彭兴国任磊赵宇
- 关键词:脊柱结核腰大肌脓肿植骨融合内固定
- 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1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1(Nec-1)对大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SD大鼠3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Nec-1治疗组,每组10只.脊髓损伤后7d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测定、脊髓坏死测定.结果 术后7、14、21 d Nec-1治疗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均好于生理盐水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Nec-1治疗组大鼠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变化为(71.37 ±12.71)%,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104.5±14.57)%,t=8.147,P<0.01],波幅峰值变化为(69.27±4.75)%,也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87.93±5.47)%,t=3.201,P<0.05].术后7d时,Nec-1治疗组脊髓损伤坏死区为(6.91±0.42) mm2,较生理盐水组脊髓损伤坏死区范围显著减小[(11.29 ±0.63) mm2,t=7.542,P<0.01).术后7d时,Nec-1治疗组存活神经元细胞计数为(10.54±1.27)个,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7±0.47)个,t=6.341,P<0.01];染色髓鞘吸光度(A)相对值Nec-1治疗组为0.94±0.06,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7±0.08,t=5.574,P<0.01).结论 Nec-1可以改善大鼠运动功能及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 米明珊鲍剑峰许勇张伟波杜鹏彭兴国任磊
- 关键词:脊髓损伤
- 两种植骨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疗效对比观察
-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
- 彭兴国
- 关键词:植骨方式疗效评价
- 两种植骨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 彭兴国官众吴承惠唐海斌邢恩增
-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结核颗粒骨
- 上胸椎结核手术方式的研究
- 2014年
- 脊柱结核是一种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但上胸椎(T1-T4)结核发病率较低,报道较少,目前尚未形成一种权威的治疗方式,本文就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进展进行阐述。
- 唐海斌官众彭兴国
- 关键词:上胸椎结核手术方式
- 经肋椎关节手术入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后路经肋椎关节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胸椎多椎体结核患者4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Frankel评分,观察随访期间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5年,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3例Frankel B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术后1周Cobb角平均为5.1°,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为9.2°,Cobb角平均丢失约4.1°.结论 经肋椎关节手术入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官众许勇任磊李得春彭兴国
- 关键词:胸椎清创术脊柱融合术
- 多种植骨方式在胸椎结核中的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三种植骨材料的临床应用,并评价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采用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椎结核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9~ 74岁,平均年龄34.3.岁.病程5~31个月,...
- 鲍剑峰彭兴国
-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骨移植胸椎结核
- 显微镜下微创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应用
- 官众米明珊任磊马建文鲍剑峰许勇赵宇彭兴国
- 该成果首次在该省开展了显微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技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经过12个月的随访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通过研究,课题组熟练掌握并开展了该项技术,便于推广,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该成果达到了...
- 关键词:
- 关键词:微创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