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兰兰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谷氨酸棒杆菌
  • 3篇棒杆菌
  • 2篇生物发酵
  • 2篇微生物发酵
  • 2篇合成工艺
  • 2篇氨酸
  • 1篇异亮
  • 1篇异亮氨酸
  • 1篇诱导剂
  • 1篇生物发酵法
  • 1篇苏氨酸
  • 1篇突变
  • 1篇脱水酶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发酵法
  • 1篇亮氨酸
  • 1篇酶学性质
  • 1篇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工程

机构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徐兰兰
  • 6篇谢希贤
  • 5篇徐庆阳
  • 5篇史建明
  • 4篇陈宁
  • 1篇梁静波
  • 1篇黄静

传媒

  • 1篇发酵科技通讯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2011年国...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过量表达苏氨酸脱水酶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L–异亮氨酸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考察过量表达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对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将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基因ilvA(F383V)连接大肠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穿梭质粒pXMJ19,过量表达于L–异亮氨酸生产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YILW.经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产酸实验,与出发菌株C.glutamicum YILW相比,耗糖高峰期滞后,L–异亮氨酸产量增加了10.3%,副产物L–蛋氨酸、L–赖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3.3%2、6.5%,发酵液中没有L–苏氨酸的累积,乳酸的累积量增加了41.7%.对发酵稳定期的代谢流分布研究表明,过量表达解除反馈抑制的苏氨酸脱水酶使HMP途径流量增加了31.7%,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流提高了8.5%.
史建明徐兰兰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谷氨酸棒杆菌
谷氨酸棒杆菌苏氨酸脱水酶基因序列分析
2011年
以L-异亮氨酸生产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苏氨酸脱水酶(threo-ninedehydratase)的编码基因ilvA,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1311bp,包含一个ORF,编码43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6kD。与谷氨酸棒杆菌模式菌ATCC13032的ilv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9%,存在5个碱基差异,其中第1147位碱基突变(T→G)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的变化(F→V),结构分析表明,该突变位于苏氨酸脱水酶的调节区,该突变对酶结构及活性的影响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史建明徐兰兰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碱基突变
α-酮戊二酸的发展现状
α-酮戊二酸的生产主要是化学合成法,而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较少.在硫胺素缺乏的情况下,解脂亚洛酵母可以利用烷烃分泌大量的α-酮戊二酸.在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实验中发现,CaCO3的添加促进了α-酮戊二酸的积累,C...
谢沛徐兰兰梁静波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Α-酮戊二酸微生物发酵法产品质量
文献传递
L-异亮氨酸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
本文对L-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关键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产L-异亮氨酸的棒杆菌的分子研究现状以及改造进展。
徐兰兰史建明谢希贤徐庆阳
关键词:L-异亮氨酸合成工艺微生物发酵
IPTG诱导浓度、温度及时间对重组苏氨酸脱水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重组苏氨酸脱水酶工程菌E.coliBL21 (DE3)/pETilv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PTG作为诱导剂,分析比较不同诱导条件对表达产物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温度为30℃:IPTG浓度为0.0...
史建明徐兰兰黄静徐庆阳谢希贤
关键词:苏氨酸合成工艺脱水酶基因表达诱导剂
谷氨酸棒杆菌YILW苏氨酸脱水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被引量:3
2011年
将L-异亮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YILW)苏氨酸脱水酶(threonine de-hydratase,TD)的编码基因ilv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及进行初步的酶学性质研究。分别以C.glutamicum ATCC13032、YILW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苏氨酸脱水酶的编码基因ilvA,测序获得编码序列。利用质粒PET-His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金属螯合纯化,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C.glutamicum YILW编码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ilvA序列相差5个碱基,相似度为99.6%,第383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重组酶YilwTD最适反应温度为32℃,在20~55℃范围内该酶较稳定,最适pH为6.7,该酶底物专一性强,对最适底物苏氨酸的米氏常数Km=8.32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3.18×104U/mg,与野生型酶相比,突变(F383V)后可显著降低终产物对酶的反馈抑制作用。为揭示突变对苏氨酸脱水酶活性的影响及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L-异亮氨酸生产菌,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奠定了基础。
史建明徐兰兰徐庆阳谢希贤陈宁
关键词:谷氨酸棒杆菌酶学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