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清 作品数:158 被引量:397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135”重点学科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急性白血病凋亡和多药耐药研究 李建勇 王玮 朱兴虎 唐海英 吴书庆 朱明清 耿美菊 张颈崎 夏学鸣 陈子兴 “急性白血病凋亡和多药耐药研究”是1997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编号BK97165)和江苏省卫生厅优秀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编号Q9705)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的李建勇主任...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凋亡 多药耐药 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及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应用特异性荧光抗体CD142-PE标记组织因子,采用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测定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及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观察组织因子微颗粒在各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表明,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微颗粒〔(123.28±197.03)/μl〕明显高于20例健康对照组〔(33.27±16.14)/μl,P<0.05〕;25例APL患者治疗前组织因子微颗粒为(75.24±104.58)/μ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诱导治疗缓解后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明显下降至(34.24±25.20)/μl(P<0.01)。在这25例APL患者中,18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组织因子微颗粒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7例未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可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并对APL的DIC状况与疾病预后做出评估。 周莉莉 韩悦 朱倩 胡璐萍 赵世香 朱明清 戴兰 沈文红 陈黎 吴德沛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血栓性疾病 流式细胞技术 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在正常骨髓出现的频率及意义 目的:微小残留病(MRD)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首要原因,目前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尚无理想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融合基因理论上既敏感又特异,但仅适用30%-40%的AML病例,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已广... 朱明清 陈黎 戴兰 沈文红 阮长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3种GPI锚定蛋白表达的改变 2003年 目的 比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血细胞表面 3种糖基化磷脂酰肌醇 (GPI)锚定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 2 5例PNH患者粒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CD5 5、CD5 9和CD87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改变。结果 PNH患者粒细胞表面 3种GPI锚定蛋白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P均<0 .0 5 ) ,红细胞表面CD5 5和CD5 9也表现出相关 (P <0 .0 1) ,但与粒细胞表面CD5 5和CD5 9的缺乏情况并不一致。结论 PNH患者同一系血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呈平行关系 。 白霞 高维强 王兆钺 李玉云 朱明清 阮长耿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的特征(英文) 被引量:2 2001年 血小板相关IgG(PAIgG)常用于ITP与其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本研究用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了 4 7例ITP(包括Evans综合症 )、1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0例无血小板减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 31例正常人的PAIgG ,并与ELISA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FCM检测的ITP患者PAIgG的荧光强度 (MFI) (2 .2 6± 2 .2 9)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0 .33± 0 .39) ,AIHA(0 .17± 0 .0 7)和正常对照组(0 .2 5± 0 .15 ) (P值均小于 0 .0 1)。同时 ,ITP患者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44 .1± 2 9.0 ) %〕也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7.5± 9.4 ) %〕 ,AIHA〔(10 .7± 7.5 ) %〕和正常对照〔(16 .6± 8.4 ) %〕(P值均小于0 .0 1)。有 13例ITP患者 (2 3.4 % )的血小板荧光峰形有异常 (双峰或峰拖尾 ) ,其中有 7例只出现峰形异常而无MFI或阳性血小板百分率的改变。这种情况在正常人的血小板未观察到 ,这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血小板群体有诊断价值。用FCM测定ITP患者PAIgG总的阳性率为 87.2 % ,稍高于用ELISA检测的 83.0 %阳性率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85 .1%。本研究表明 ,FCM是一个快速与敏感的测定PAIgG的方法 。 王兆钺 施纪文 张威 朱明清 韩悦 程大卫 阮长耿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FCM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评价流式细胞术联合细胞遗传学检查在恶性淋巴瘤确诊中意义.方法 笔者医院2009~ 2012年29例门诊及住院疑似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标本,制备单个核悬浮细胞,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R-显带检测细胞遗传学细胞核型.结果 29例患者中8例病理诊断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炎,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细胞遗传学诊断恶性淋巴瘤,12例患者发现核型异常,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可区分B淋系还是T淋系,区分不同亚型有指导意义,12例患者检测到异常核型,其中4例淋巴结病理提示淋巴结炎或者增生但核型发现异常染色体改变,肯定了为恶性改变,并发现有与亚型相关的特异性核型改变t(11;14),t(14;18),9例患者为复杂核型,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淋巴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恶性淋巴瘤的基础,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染色体检查可以提高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并对淋巴瘤亚型分型以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钱卫清 陈梅玉 仇惠英 郑积富 魏计锋 朱明清 岑建农 潘金兰 孙爱宁 吴德沛关键词:恶性淋巴瘤 细胞遗传学检测 BA-ELISA定量检测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CD62p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的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BA-ELISA)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单抗7E3和抗血小板CD62p单抗SZ51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建立BA-ELISA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50名健康志愿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急性脑梗死(ACI)和30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并与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应用该方法对抑制性单抗SZ21和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该方法检测血小板计数敏感度低达3.13×109/L(7E3包被板)和6.25×109/L(SZ51包被板),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23%~8.35%和4.38%~5.78%。测得AMI、ACI和DM患者ADP诱导的(未诱导的)血小板的GPⅡb/Ⅲa和CD62p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均P<0.01)。BA-ELISA测定表明,SZ21和阿司匹林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功能(但P>0.05)。该方法和FCM同时测定健康志愿者、AMI、ACI和DM患者的GPⅡb/Ⅲa和CD62p表达水平。测定数据经直线回归分析得r=0.86。结论 BA-ELISA检测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可精确判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为指导临床预防、诊治、评估疾病提供简便、可行的方法。活化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可从凝血的角度对上述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的判断、抗血栓药物的评估及疾病预后的判断起到辅助作用。 张有涛 赵益明 朱明清 蒋敏 程寅峰 史进方 顾国浩 阮长耿关键词:血小板 膜糖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例伴t(8;21)易位的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报道新发现4例伴t(8;21)易位的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分析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MIC)分型及临床特征。 何广胜 吴德沛 周玲 薛永权 朱明清 耿美菊 阮长耿文献传递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like ALL),又称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BCR-ABL1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相似,但缺乏BCR-ABL1融合基因易位[1-2]。 许国发 许国发 陈苏宁 刘立民 潘金兰 朱明清 吴德沛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基因 CAR-T细胞治疗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CAR-T细胞疗法治疗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接受CAR-T治疗的21例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讨CA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1例老年B-ALL患者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38.1%(8/21),42.9%(9/21)和28.6%(6/21);与CAR-T回输前相比,CAR-T后一周白细胞绝对计数无显著差异,一个月后显著升高(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在CAR-T后一周和一个月均无显著差异(P>0.05),C反应蛋白在CAR-T后7天显著升高,30天后显著降低(-3 d vs 7 d,P=0.007;30 d vs 7 d,P=0.000 6);首次输注CAR-T后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85.7%(18/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CAR-T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81.0%,与性别、CAR-T细胞类型、费城染色体、高肿瘤负荷、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次数、LDH值以及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中位PFS为13个月;R/R B-ALL患者CAR-T治疗后CR率为75%(6/8),PFS率为67.5%,中位PFS时间为12个月;回输CAR-T后复发时间平均为10.2个月。结论 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老年B-ALL患者具有较好的缓解率,为预后差的老年B-ALL患者提供有潜能的治疗手段。 王楣艳 蔡梦洁 朱明清 仇惠英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