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达
-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更多>>
- “阴阳两仪”思维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显现
- 2013年
- "阴阳两仪"思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思维范式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有着诸多具体显现。选取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周易》与儒道的影响、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李商隐其人其文为例,具体分析了"阴阳两仪"思维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 陈皛朱睿达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范式
- 观物、造物与物物:自山水画而视中西艺术精神之辩
- 2024年
- 20世纪以来,英国学者宾雍、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中国学者徐复观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出发,对中西艺术精神在山水(风景)画中的不同呈示展开研究,构成了基于同一议题的中西美学跨文化对话。而钱钟书关于中西文艺精神层次的细密格义,成为进入这场对话的密钥。要之,中国艺术家凭借“性灵”观物,趋近道家所主之心斋,但儒家所主的格物,又使艺术审美活动限于伦理典范的规约当中;西方艺术主以“智思”造物,通过对神的能力的模仿,来对人的主体精神进行肯定和确认;物物之“精神”则将虚静之心的潜能和遊心于物的实践统一,在保持主体间性的前提下实现艺术审美创造的真正自由。本文认为,从主客二分的“观物”“造物”理念达致圆融互生的“物物”境界,展现出中国文化固有的一种伟大艺术精神。
- 朱睿达
- 关键词:艺术精神山水画造物
- 彰阐释之思力,畅传播之通衢——《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评介被引量:1
- 2022年
-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由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领衔著述的《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已于2022年6月出版。在不同文明亟待进一步加深交流互鉴和促进携手合作的时代语境中,本书的面世正可帮助我们打开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探索。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是当代学人注目的一大学术方向。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李庆本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以理论建构为鹄的,从跨文化阐释学的学术理念与方法来观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
- 朱睿达
- 关键词:学术方向学术团队跨文化传播跨文化阐释中华文化学术贡献
-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 2016年
- 《论语》开篇就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不辞万里而来,确实是一件乐事。而这里的“朋”是怎样的朋友呢?东汉经学家包成解为“同门”,南宋理学家朱熹释作“同类”,大抵说的是这样的一群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却有着相同或相通的理念,能够相互认同。
- 朱睿达
- 关键词:《论语》经学家理学家朋友
- 义训古今,兴废殊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文化深蕴
- 本文通过回顾1901年出版的启蒙汉字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评析百馀年来汉字教育理念的变迁。《字课图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一部不同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模式的汉字教材。论文通过具体分析《字课图说》的编撰宗旨、编排体...
- 朱睿达
- 关键词:汉字教育蒙学
- 康雍乾三帝在18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他者”形象
- 2014年
- 康雍乾三朝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清代统治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正值世界舞台上欧洲诸强开始崛起的时代。即便当时的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中西文明依然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交流和碰撞,而当时西方人眼中的康雍乾三帝形象,则是考察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
- 朱睿达陈皛
- 关键词: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