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茂旭

作品数:57 被引量:42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沉积物
  • 10篇电导
  • 9篇电导率
  • 8篇土壤
  • 8篇高温高压
  • 7篇金属
  • 7篇海洋沉积
  • 7篇海洋沉积物
  • 6篇离子
  • 6篇金属元素
  • 5篇
  • 5篇表层沉积物
  • 4篇电学
  • 4篇电学性质
  • 4篇动力学
  • 4篇污染
  • 4篇榴辉岩
  • 4篇近海
  • 4篇辉岩
  • 4篇红壤

机构

  • 3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潍坊出入境检...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57篇朱茂旭
  • 20篇李铁
  • 11篇蒋新
  • 11篇谢鸿森
  • 8篇郭捷
  • 8篇和文祥
  • 6篇王芳
  • 6篇杨桂朋
  • 6篇许祖鸣
  • 6篇季国亮
  • 4篇白武明
  • 4篇李文君
  • 4篇马伟伟
  • 3篇姬泓巍
  • 3篇赵志丹
  • 3篇卢彦宏
  • 3篇余贵芬
  • 3篇王征
  • 3篇卞永荣
  • 2篇骆庭川

传媒

  • 6篇地球化学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矿物学报
  • 5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精细化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2
  • 10篇2001
  • 3篇2000
  • 5篇1999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沉积物中溶解硫化物、铁和磷的原位、高分辨率DGT测定
马伟伟朱茂旭杨桂朋李铁
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对磷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被引量:7
2009年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钠基化蒙脱石合成了聚合羟基铝-蒙脱石复合体(HyA1-Mt)、2个不同铁含量的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HyFe-Mt)和3个不同Fe:Al摩尔比的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HyFeAl-Mt),研究了酸性和弱酸性条件下(pH=3.0~6.5)以上蒙脱石复合体对磷的吸附行为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HyFeAl-Mt对磷的吸附容量大于HyA1-Mt和HyFe-Mt复合体,且随着Fe:Al摩尔比的增大,对磷的吸附容量依次增加。随pH升高,蒙脱石复合体对磷的吸附量容量变小。但随Fe:Al摩尔比增大,HyFeAl-Mt复合体零电荷点(pHZPC)升高,pH对磷的吸附的影响越来越小,HyFe-Mt对磷的吸附几乎不受pH的影响。随Fe:A1摩尔比的增大,HyFeAl-Mt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铁含量是磷吸附量的重要控制因素。磷在各蒙脱石复合体上的吸附实验数据可很好地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磷在各蒙脱石复合体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速和慢速两个过程,快速过程中的动力学受铁含量影响明显。动力学数据可同时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拟合。
丁葵英朱茂旭卞永荣
关键词:动力学
氟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及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06年
氟与铝具有高的亲合性,在酸性氟污染的土壤中氟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条件和土壤胶体表面特征的变化,因此会导致其他营养组分和污染元素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变化。用批次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和不同初始氟浓度的含氟溶液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中溶液pH值、溶解态总氟、自由氟、络合态氟和土壤吸附态氟的变化。结果表明,F-与红壤颗粒表面的-OH基团发生络合交换,使土壤溶液pH增大。由于Al-F络合、土壤对氟的吸附以及氟诱导的Al溶解,溶解态总氟和自由氟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初始pH越低,降低的程度越大。由于红壤表面Al-F络合体的解吸及活性铝组分的快速溶解,溶液中的Al-F络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土壤中氟的吸附量随pH下降以及F-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土壤酸度增加,既可增加Al-F的络合程度,也可提高氟的吸附量,因此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氟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
王海华朱茂旭蒋新王芳
关键词:红壤氟污染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被引量:11
2001年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赵志丹谢鸿森周文戈朱茂旭郭捷
关键词:榴辉岩纵波速度各向异性
长期酸化对红壤中活性固相铝库大小及亏损程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04年
用连续分级提取和反复多次酸提取方法研究了长期土壤酸化对红壤固相铝库中铝含量及亏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嵊县红壤的活性铝库大于永春红壤和屯溪红壤;因永春红壤和屯溪红壤的酸化程度大于嵊县红壤,前两者的有机铝库和无机铝库都比嵊县红壤的亏损,因此反复酸提取过程中铝的释放量也比嵊县红壤少;当高强度酸输入土壤后,弱键合的有机络合态铝可快速活化并亏损,剩余铝库因活性小而释放速率减小,但长期酸化过程中,动力学控制的低活性铝库的活化可能对铝的溶解量仍有重要贡献。
朱茂旭季国亮
关键词:土壤酸化红壤
大别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压下电导率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01年
为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及与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干的和 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 ,干榴辉岩平行线理方向的电导率比垂直于线理方向的高 ,但两个方向上的活化能相近 .在中下地壳条件下 ,干榴辉岩的电导率比中下地壳高导层电导率值低几个数量级 .常温下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两个方向上的电导率对压力具有不同的依赖性 ;在中下地壳条件下 ,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的电导率可达到一般高导层的电导率值 .无论干的还是饱和的榴辉岩都不能解释大别山 2 0— 50km深处的高导层成因 ,因此 。
朱茂旭谢鸿森赵志丹郭捷白武明
关键词:榴辉岩电导率阻抗谱高导层中下地壳
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溶解和磷释放活性的动力学表征被引量:3
2019年
运用溶解动力学实验及活性连续体模型表征了长江河口至东海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Fe)和磷(P)的活性。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组分的理论含量m0和表观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Fe(Ⅱ)普遍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这应是高活性有机络合态Fe(Ⅲ)絮凝/沉淀到沉积物中后快速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黏土及总有机碳(TOC)含量对Fe(Ⅱ)的m0及其k值起重要控制作用。从长江河口至邻近海域沉积物中Fe(Ⅱ)均以FeCO3形态为主,FeCO3的溶解及与之相结合磷(主要为交换态P和自生P)的释放导致Fe(Ⅱ)和P具有相似的溶解动力学特征。与吸附于Fe(Ⅱ)矿物相的P相比,与Fe(Ⅱ)矿物相共沉淀的P的m0较高,但k较低。与TOC含量较低的粗粒沉积物中的Fe(Ⅲ)相比,TOC含量较高的细粒沉积物中Fe(Ⅲ)的m0值较小,但k值较大。以上特征是Fe不同的氧化还原过程导致的。Fe(Ⅲ)氧化物的含量(m0)和活性(k)总体上控制着与之相结合P的含量(m0)及溶解活性(k)。虽然传统活性Fe形态分析未能揭示出长江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富集作用,但溶解动力学表征结果表明,Fe的絮凝/沉淀导致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明显富集,且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度明显增加的低盐度河口区。
肖丽王迪马伟伟李文君李铁朱茂旭
关键词:活性絮凝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中锰、铁、硫成岩循环及铁和锰扩散通量研究
2024年
通过莱州湾4个站点沉积物柱样固相和孔隙水化学分析,揭示了Mn、Fe、S的成岩循环及其对陆源输入和人为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富营养化未导致沉积物中有机碳富集,陆源低活性有机碳输入以及自然过程和人为扰动导致的沉积物强烈再悬浮致使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活性低,不利于硫酸盐还原,沉积物中总还原无机硫含量低(0.28~88μmol/g)。孔隙水Mn^(2+)主要来源于无定形或弱晶型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而MnCO_(3)沉淀则是深部(>10cm)孔隙水Mn^(2+)消耗的主要机制。有机碳低活性以及沉积物强烈再悬浮有利于铁异化还原,该路径对有机碳厌氧矿化的平均贡献约为51%。在受黄河输入影响显著的站点(S6),动态的沉积环境促进了锰氧化还原,但抑制了铁和硫酸盐还原。莱州湾沉积物孔隙水Mn^(2+)和Fe^(2+)扩散通量位于其他受河流输入影响海域的低值端,这可归因于有机碳的低活性。
孙蓓蓓任建华张嘉伟孙文轩李铁朱茂旭
关键词:孔隙水扩散通量海洋沉积物
高温高压下滑石的电导率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01年
在 1 0GPa和 2 0GPa、40 0~ 860℃条件下测定了滑石的电导率 .实验表明 ,增大压力 ,滑石的电导率增大 ,其导电机制为电子导电 ;在整个实验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T的关系都符合Arrhenius公式 ,滑石的脱水没有引起电导率的突然变化 ,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含水矿物的脱水都会引起电导率的急剧上升 .电导率的急剧增加还可能与矿物的含水量、脱水后自由水含量及连通度等因素有关 .
朱茂旭谢鸿森郭捷许祖鸣
关键词:高温高压滑石电导率含水量连通度导电机制
南秦岭东江口岩体群Pb、Sr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被引量:20
1998年
以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Pb、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揭示出东江口岩体群的Pb同位素特征与南秦岭东段基底具有耦合关系,而与其它构造单元则存在明显的差异,204Pb-207Pb/206Pb,204Pb-208Pb/206Pb图解研究表明,该岩体群为下地壳源花岗岩类,Nd同位素特征(tDN和εNd(t))表明,耀岭河群最适合于作为岩体群的主要物源。该岩体群和耀岭河群的Sr同位素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南秦岭在280-200Ma间强烈的地质作用使Rb-Sr同位素体系改造所致。
朱茂旭骆庭川张宏飞
关键词:同位素地球化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