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6位正常人骨髓液各10mL,Ficol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提取总RNA,比较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之间的差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与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GATA-2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2,0.03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量升高(P=0.035);两组GATA-1基因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GATA-2、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易成脂的原因。
- 何丽肖扬蒋祖军李利李勇华欧阳玲高飏邝丽萍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高飏肖扬蒋祖军李力李勇华张小明李利庞妍欧阳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
- 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顽固性呕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评估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患者中的疗效。方法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间常规甲氧氯普胺静脉注射预防呕吐的基础上仍发生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的患者51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足三里注射组26例,出现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后加用异丙嗪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25例,出现顽固性恶心和(或)呕吐后继续甲氧氯普胺强化止吐治疗。结果足三里注射组治愈率为80.77%,对照组治愈率为24%;足三里注射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采用Ra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足三里注射组患者穴位注射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出现的顽固性呕吐疗效确切、安全。
- 刘增慧肖扬蒋祖军高扬李勇华李利庞妍何丽
- 关键词:顽固性呕吐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
- CyBor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8例临床分析
-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初发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用环磷酰胺200mg,每疗程的第1~4天静脉滴注;硼替佐米1.0~1.3mg/m2,每疗程的第1...
- 李勇华肖扬蒋祖军高飏李利庞妍刘增慧张乐琴欧阳玲
- 关键词:骨髓瘤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 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注射剂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被引量:2
- 2010年
- 李晋李利吴新荣赵树进
-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上腺皮质激素
- 星型奴卡菌感染两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星型奴卡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预后,及星型奴卡菌细菌学鉴定、生化反应、及药敏实验的阳性所见。方法:报告广州军区总医院2例星型奴卡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例星型奴卡菌病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定期随访,未复发。结论:奴卡菌病属于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本病的首要条件,应及早使用磺胺类药物,必要时予外科辅助治疗。
- 何丽肖扬蒋祖军李利李勇华欧阳玲高飏李颂文刘增慧
- 关键词:奴卡菌奴卡菌病
- 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 2010年
- 患者女,23岁。因全身瘀点、淤斑2d就诊。入院时查体:体温正常,全身皮肤可见大量瘀点、淤斑,以双下肢明显,左上臂局部注射部位可见直径约5cm血肿,口腔黏膜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异常,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
- 何丽李利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注射部位甲型浅表淋巴结体温正常
- 血液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00/mm3)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非干预性研究调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中国36家医院血液科(包...
- 徐文宁李勇华蒋祖军高飏庞妍李利欧阳玲张乐琴刘增慧肖扬黄晓军
- 关键词:血液肿瘤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侵袭性真菌感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 刘增慧肖扬蒋祖军李力高飏李勇华李利王耀春邝丽萍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