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 作品数:28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公共事件及其主体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本文从符号学视域出发,首先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进而从符号竞逐所指向的价值客体出发,对网络公共事件重新进行了分类;然后,厘清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符号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 李红董天策
- 关键词:哈贝马斯
- 言论
- 2019年
- 我始终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在我看来,一切传播的问题,都是文化问题,都能从文化层面找到根源。既然如此,基于中西比较视野而进行华夏传播研究,就显得水到渠成。因为只有在文化碰撞中,才能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但是,真要抓住所谓"文化的逻辑",并不是那么容易。
- 李红
- 关键词:文化碰撞水到渠成中西比较言论文化层面
- 论反腐专题片的制度之势
- 2021年
- 反腐专题片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诉求的影片类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还是一种政治实践的载体,具有令人感到"震撼"和"警醒"的力量。这是一种影像的话语力,它来源于影像对制度活力的建构。一方面,专题片通过声音、象征、空间、逻辑等影像元素召唤出制度的弥散性力量;另一方面,党政官员则被置于势域内和势域外、得势和去势、奇与正等政治传播实践中,使得权力最终在心理上得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的合法性由此得以建构。
- 李红
- 图像中的国家形象:基于视觉框架的考察被引量:7
- 2022年
- 图像中的国家形象研究呼唤一种交流的视野,如此才能克服其中的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问题。图像通常是通过“视觉”获得其表意的“形式”而实现交流的,其核心作用机制即为视觉框架。图像中国家形象的视觉框架分析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图像生产的主体互动维度,探讨视觉层次、图像破坏以及形象改造等国家形象争夺的问题;其次,在文本表征的视觉语法维度,探讨价值表征、权力建构以及态度表达等视觉结构问题;再次,在图像接受的视觉询唤维度,讨论目光逼视、目光追视、目光隐藏以及目光禁忌等的意识形态效果问题。因此,视觉框架能够洞察图像中国家形象冲突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秘密,并能够以国家形象为载体,为国家间的和平交流提供一种视觉修辞学的路径。
- 李红
- 关键词:国家形象意识形态视觉修辞
- 老子思想的符号逻辑及其传播伦理被引量:4
- 2016年
- 从符号论的角度去考察老子思想,将能有效审视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独特实践,成为中国人传播观念和传播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老子通过"否定""二分""反"和"去"等符号逻辑的运作,将其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形态批判的基础之上,以建构"贵无""欲望批判""收敛""圆满""贵身"等新的伦理价值,成为中国人处理传播问题的新的思想形态和观念形态。
- 李红
- 关键词:老子传播伦理
- 作为媒介的汉字:媒介环境学派的汉字观及其反思
- 2023年
- 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文字也是一种媒介。在其字母表效应的讨论中,汉字总是作为一个比较对象而出现。通过对其散落各处的汉字观点的梳理,试图建构出一个作为媒介的汉字的讨论框架。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汉字具有深刻的符号性和物质性特征,这决定了其独特的表意方式和技术发展逻辑;它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出与字母表文字迥然有别的对人的延伸方式;它还在宏观上引发了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科学潜力和国家控制方式。对于信息时代的汉字该如何去研究,则可在反思其字母表问题域的基础上从媒介环境学派获得某些启示。
- 李红叶铖
- 关键词:汉字
- 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和意义框定——以“宜黄拆迁事件”为例
- 2014年
- 在网络公共事件中,各个话语主体总是采用定义、模态、隐喻以及互文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建构和意义框定。通过探索其中的意义与正当性建构的策略,将能够很好地认识和处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有关冲突和社会问题。
- 李红
- 关键词:命题互文性
-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召唤——“故宫窃案”的符号学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运用符号学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有关的符号操作如何召唤了舆论。首先探讨了符号学分析舆论的可能性和路径。其次,通过分析故宫的象征形象和符号的标出性,发现了对舆论的吸附力和张力。弭次,通过对舆论主体叙事能力的分析以及符号双轴的分析,发现了网民作为数量化存在物对舆论的影响机制。最后,分析了空白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发现舆论主体对符号所指的掏空、贫化和填充策略,以及舆论向元语言回归的趋势。
- 李红董天策
- 关键词:符号学召唤结构
- 理解高语境文化:中国传播观念的超语言逻辑被引量:12
- 2022年
- 中国文化通常被视为“高语境文化”,其传播问题不仅依赖于语言编码,而且总在追寻超语言的语境部分。本研究在反思跨文化研究长于“社会事实”描述的基础之上,尝试以“语言”为中心,在宏观的思想史、汉语思维以及身心实践三个维度把握中国传播观念中的超语言“思维方式”,以解答中国文化“为什么”是高语境文化的问题。首先,在思想史中,中国文化展现出对语言的不信任,默认世界是超语言的存在,因而常常以批判的方式避免语言的过度蔓延。其次,从汉语来看,中国语言以字为中心,语法上并没有印欧语系那么精细,而且缺少严格的主谓区分。因而,中国语言总偏向语义而不是语法。再次,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中国文化发展了一整套身心的技艺,通过主体性(实体)的消解以克服主客的疏离,最终实现与他者的圆融无碍。本研究试图追问跨文化传播事实背后的深层文化脉络,以获得中国传播观念的思维取径,拓展人类对传播问题的认知空间。
- 李红
- 关键词:语言学跨文化传播
- 试论作为法律概念的传播权——基于新媒体时代的探讨
- 2011年
-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传播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认为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we media)导致传统的传播关系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受众不再被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必然要求建立传播权这一法律概念,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知情权、表达权等已有概念无法代替传播权的概念。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权利在我国的实现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障碍,还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权利,通过下位概念'传播权'的提出能有效促进言论出版自由的实现。传播权在国际公约里是一种人权,是自由的完整实现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法治传统等都深刻制约着传播权的设立和实现,因此传播权作为法律概念的形成任重而道远。
- 李红
-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言论出版自由传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