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9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被确诊为BRONJ的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男6例(37.5%),女10例(62.5%);15例有原发肿瘤,1例为骨质疏松。其中使用二磷酸盐(BPs)类药物时间<12个月4例(25%)、12~36个月8例(50%)、≥36个月4例(25%)。16例BRONJ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使用BPs药物时间与BRONJ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BPs药物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间与BROBJ分期之间比较、使用BPs药物时间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测量发现,BPs组在2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P<0.05),而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之间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BPs类药物的时间越长,BRONJ的感染程度越重。骨密度差异表明,使用BPs药物后骨松质的骨密度明显升高,更容易发生颌骨骨坏死。
目的探讨学龄期不同年龄组儿童下颌骨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2019年4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学)院6~12岁儿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50位患者,按年龄分为7组,每1岁为1组,每组共50例,其中男女各25例。然后调取相应患者的锥形束CT(CBCT)资料,将二维CBCT图像序列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Medical 19.0软件并对双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计算其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结果年龄与髁突体积(r=0.667)、表面积(r=0.675)及形态学指数(r=0.581)呈正相关,各年龄段之间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左右侧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2岁儿童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岁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男女间以及左右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