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遇春

作品数:258 被引量:429H指数: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9篇文学
  • 8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68篇文学
  • 47篇小说
  • 41篇旧体
  • 39篇旧体诗
  • 31篇诗词
  • 27篇旧体诗词
  • 21篇代文
  • 20篇长篇
  • 17篇长篇小说
  • 15篇当代文学
  • 15篇小说创作
  • 14篇文化
  • 13篇叙事
  • 13篇文体
  • 12篇学史
  • 12篇文学史
  • 11篇艺术
  • 11篇作家
  • 9篇中国当代文学
  • 8篇诗歌

机构

  • 135篇华中师范大学
  • 26篇武汉大学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中共武汉市委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165篇李遇春
  • 4篇邱婕
  • 4篇朱一帆
  • 3篇李聪聪
  • 2篇张青梅
  • 2篇魏耀武
  • 2篇黄曼君
  • 2篇贺仲明
  • 2篇王艳文
  • 2篇叶澜涛
  • 1篇白云翔
  • 1篇刘振东
  • 1篇安家瑶
  • 1篇江少川
  • 1篇涂险峰
  • 1篇黄仁生
  • 1篇赵小琪
  • 1篇张三夕
  • 1篇刘庆柱
  • 1篇刘玉杰

传媒

  • 15篇小说评论
  • 13篇文学评论
  • 10篇南方文坛
  • 10篇福建论坛(人...
  • 6篇中国现代文学...
  • 6篇长江学术
  • 5篇文艺争鸣
  • 5篇考古
  • 5篇天津社会科学
  • 5篇当代作家评论
  • 5篇长江文艺评论
  • 4篇文艺研究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政法大学...
  • 3篇江汉论坛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现代中国文化...
  • 3篇创作与评论
  • 3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8篇2024
  • 10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12篇2014
  • 10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2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众声喧哗与异质同构——“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
2020年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歌流派纷呈,新旧之争尤为突出。但长期以来,主流文学史或诗歌史习惯于将“五四”诗歌史简化为新诗“打倒”旧体诗并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历史,由此切割或遮蔽了“五四”诗歌的客观历史面貌。“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诗群体内部的新旧之争,以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和中晚唐诗派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诗界革命派、南社、学衡派为代表的革新派之间在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存在明显分歧,传统诗学的唐宋之争也延续其中。二是在新诗群体与旧诗群体之间的新旧论争,旧诗人经历了从大体沉默到被迫反击,再到主动进攻的过程,而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文言与白话、自由与格律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取向等进行,新旧之争逐渐白热化,最后新诗取得合法性地位。三是新诗群体一致“破旧”的同时,对于如何“立新”也产生了内部分歧。分歧主要表现为新诗的散文化(自由体)与格律化(新格律体)之争、新诗人对待中外诗歌传统的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勒马回缰作旧诗”的矛盾心态。其中隐含了新诗建设中“新”之含义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诗人在新与旧之间的游移与调适。正是在三种复杂的新旧之争中,中国诗歌呈现出新旧过渡时代的丰富性与异质性。
李遇春鲁微
关键词:旧体诗历史现场
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被引量:14
2018年
欧阳黔森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贵州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努力运用现代意识激活我们民族的文学传统。这主要表现为,他不仅把专业的现代地质学知识融入小说叙事中,用诗意的笔触展示贵州的地理风物,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知识性叙事模式,激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博物"叙事传统,而且他还着意发掘和捕捉贵州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异人奇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贵州人物艺术典型,以此激活中国古代小说中以史传或纪传为中心的"传奇"叙事传统。无论是以地理为中心的博物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奇,二者均统一在欧阳黔森的黔地方志小说谱系中。正是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中国古代地方志及其方志小说叙事传统,欧阳黔森在小说创作中激活并重塑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贵州精神。
李遇春
关键词:文学传统博物传奇
革命文学秩序中话语等级形态分析
2004年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革命文学秩序中存在着两个系列的文学话语等级形态:一种是由文学读者等级序列所决定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学题材的等级序列;再一种是由文学批评标准等级结构所决定的文学功能、文学构成和文学风格中的话语等级结构。
李遇春
关键词:权力分析
近现代中国文学新旧关系中的章士钊
2022年
清末民初,章士钊以文法和翻译理论、逻辑文创作及《甲寅》(月刊)的创办等文学实绩主动趋新,起到上承传统文学、下启现代文学的过渡作用。“五四”时期章士钊有感于国内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复刊《甲寅》(周刊),从文学思想和文学本体角度为中国文学传统辩护。及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及战后,章士钊不再耽溺新旧话语论争,而是致力于旧体诗词创作和诗词社团活动,以新旧融合的姿态回应日渐兴盛的民族文学复兴浪潮。只有将章士钊置于新旧文学关系场域,将他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想、创作、活动贯穿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对其文学史价值有更加全面、客观、辩证的认知。
李遇春李聪聪
关键词:章士钊近现代文学
论姚雪垠建国后的旧体诗创作被引量:1
2011年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李遇春
关键词:姚雪垠旧体诗赠答诗
朱英诞诗歌“江南书写”的意象特征
2021年
朱英诞有着深厚的江南情结,他将江南视为精神故乡,并在诗歌中完成对江南的诗意建构。朱诗的江南书写主要运用春、海、船三种意象:春意象取自古典,以美好的形象显示出诗人对江南的憧憬,内蕴上又呼应着现代人的怀乡情思;海意象将还乡之行具象化为航海之程,其辽远的性质暗示了返乡的无疾而终,江南的虚无本质由此得以揭示;船意象是江南游子的象征,“孤舟漂泊”表达了江南梦破灭后的失乡之寂。这三种意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文化乡愁。
李遇春林晓茵
关键词:意象特征精神故乡
自由与格律:五四时期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
2020年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新旧冲突异常激烈。其中,中国诗歌的新旧冲突,尤其是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更是文学论争中的焦点之所在。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句式、用韵和节奏三个要素上。在句式上,倡导自由体的新诗群体主张打破旧诗五七言为主的句法限制,代之以灵活多变的自由句式,而旧诗群体则以五七言为诗歌最佳体裁,并对新诗的无定体进行批判;在用韵上,新旧诗人群体围绕诗歌是否应该用韵以及新韵与旧韵问题展开争论;而上述这两个要素最终指向诗歌的节奏问题,新诗人追求不同于旧体诗词格律的自然节奏,力图实现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而旧诗人则坚守格律体的规范之节奏,并以规范为自然节奏之标准。当旧诗群体不断以反抗性立场对新诗的自由体进行质疑和纠偏时,新诗阵营内部也在进行自查自纠和自我调适。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展开的论争,实则体现了现代中国诗歌标准的分歧。而如何在自由与格律的冲突中不断寻找调适与和解的可能性,则是这场百年前的新旧诗体之争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以及留下的宝贵经验。
李遇春鲁微
关键词:句式用韵节奏
“青桐”“孤桐”“秋桐”——章士钊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
2023年
旧体诗词创作贯穿了章士钊的漫长一生,且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清末至1927年《甲寅周刊》停刊前,章士钊的旧体诗主要表现在冲决旧时代网罗的革命精神、求新求变的政治追求,以及坚守文化底线的韧性战斗力,如“青桐”一般的独立人格和蓬勃姿态贯穿其中。其时诗风尚处于雏形阶段,受清末诗界革命派和苏轼的影响较大。抗日战争爆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个人失意与家国之悲相交织,章士钊进而转向传统文化寻求精神寄托,诗词中宛如“孤桐”的孤独意识和孤高的归隐之志凸显。此阶段章士钊创作颇丰,诗词兼擅,在诗学杜甫、词学稼轩的基础上,形成“以我役文”的成熟诗风。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一是借诗词抒发“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喜悦,二是流露出暮秋之年的颓唐,整体表现出“秋桐”天高云淡的心境。晚年诗力有所削弱,有陆放翁遗韵。章士钊的旧体诗词创作历程,体现了他从“青桐”到“孤桐”再到“秋桐”的审美心理嬗变,既是其个人心史,也折射了近现代以来中国诗史转变的一个历史轮廓。
李遇春李聪聪
关键词:章士钊旧体诗词心史诗史
未完成的现代性反思——《姜天民文集》读后
2016年
在一九八○年代的中国文坛,姜天民曾经是一个十分闪亮的名字。倘若置之于同时期的湖北文坛,姜天民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将。姜天民是凭借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第九个售货亭》而为全国读者所熟知的,他的南方小城镇叙事系列《小城里的年轻人》《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等作品给他带来了最初的文学荣耀。
李遇春
关键词:现代性反思中国文坛获奖作品短篇小说小城镇年轻人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方式。何其芳的话语困境植根于他的心理困境,也折射了当时面临创作转换的革命作家的普遍文化困境。
李遇春
关键词:延安文学话语机制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