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男性T2DM患者68例,均测量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和骨密度。并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OP)组进行比较。结果 (1)男性T2DM患者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48.5%,OP的检出率为22%。(2)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量减少组及OP组受检部位骨量明显下降(P<0.01);与骨量减低组比较,OP组L2、大转子(Troch)处的骨量下降不明显,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Ward三角处的骨量在各组均明显低于其他受检部位。(3)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低组的HbA1c明显升高(P<0.01)。(4)年龄和Neck的骨量呈负相关,BMI是维持骨量的有利因素,IGF-1及IGF-BP3、病程与骨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男性T2DM患者骨量减少及OP的发病率高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男性正常人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应定期对男性T2DM患者股骨BMD进行筛查。血糖控制水平对男性T2DM患者OP发病早期有重要影响。男性T2DM患者的BMI应维持在适当水平。骨量减少是糖尿病基础病变的一部分,性别的差异可能影响血清IGF-1在男性T2DM患者骨代谢中的作用。
- 李鑫刘青郭蔚莹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密度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发反复心肌梗死1例被引量:5
- 2016年
-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1岁,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0年,血压最高达180/100mmHg(1mmHg=0.133kPa),现规律应用替米沙坦80mg、琥珀酸美托洛尔23.75mg,1次/d,血压可控制在130/80 mmHg;吸烟史40余年,20支/d,已戒3个月;血脂异常病史10余年,现血脂水平正常。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前区剧烈闷痛,伴后背部及左臂放散痛,伴大汗,持续10h不缓解就诊于我院。
- 刘灿灿姜雅秋李鑫杜啸宇董自双李秀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心肌梗死
-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142例入住该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的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1例。采用随机、单盲、平行、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入选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接受左西孟旦或多巴胺治疗,治疗组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初始负荷量为12μg/kg,静脉注射10 min,随即以0.2μg·kg^(-1)·min^(-1)静脉滴注并持续24 h;对照组用多巴胺2μg·kg^(-1)·min^(-1)初始静脉滴注,2 h后调整为4μg·kg^(-1)·min^(-1)并持续24 h,综合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 d后治疗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末径,治疗组缩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每搏输出量(SV)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室性期前收缩、头痛等。结论与多巴胺相比,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更显著。
- 刘鹏云姜雅秋李鑫
- 关键词:心力衰竭左西孟旦
- 血浆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 刘灿灿姜雅秋李鑫邵望舒刘鹏云冀宏婷张成双
-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共344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7例设为实验组,其余257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实验组、对照组中分别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根据评分数值分为低危组(1~22分)、中高危组(≥23分)两个亚组。各组均记录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实验室相关检验(包括血脂、肝功、肌酐、血常规、空腹血糖等),对比各组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WBC、Neut、GLU、Cr、ALT、AST、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Neut水平、高AST水平是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照组亚组间比较,中高危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者均为对照组亚组中病变程度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Neut水平、高AST水平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鑫姜雅秋崔银星邵望舒冀宏婷张成双王伟徐紫薇
- 关键词:冠心病SYNTAX评分血糖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