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喋呤
  • 2篇性关节炎
  • 2篇血清
  • 2篇血清新喋呤
  • 2篇上皮
  • 2篇内镜
  • 2篇可溶性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性
  • 2篇类风湿性关节...
  • 2篇关节炎
  • 2篇风湿
  • 2篇风湿性
  • 2篇风湿性关节炎
  • 2篇病理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管
  • 1篇胆胰管造影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周上皮样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林洁
  • 3篇毛建山
  • 2篇纪小微
  • 2篇陈健
  • 1篇金忠棋
  • 1篇周沈贤
  • 1篇许晶虹
  • 1篇周游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伤残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199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类风湿性关节痛患者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受体的测定
1997年
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痛,笔者检测了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痛患者和200例献血员(对照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受体水平,结果表明: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痛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分别为26.2±0.94ng/ml和435±22.6u/ml,而对照组仅为5.2±2.2ng/ml和186.6±31.7u/ml,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受体测定有助于早期鉴别类风湿急性关节痛的诊断。
陈健金忠棋林洁周游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新喋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1997年
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笔者检测了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00例献血员(对照组)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水平.结果表明: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R水平分别为26.12±0.94ng/ml和435.43±22.59μ/ml,而对照组仅为<10ng/ml和<250μ/ml.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测定可用于早期鉴别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陈健金忠棋周游周沈贤林洁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新喋呤可溶性IL-2R
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腔内型憩室致反复发生急性胰腺炎一例被引量:5
2018年
患者女,28岁,因"反复上腹部痛1年、再发7d"于2015年1月7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生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超声和CT检查示胰腺肿大、渗出,诊断均为急性胰腺炎(轻型),入院前共发生7次.无饮酒嗜好.第3次发作时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示胆囊炎考虑、胆囊泥沙样结石可能,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腹痛仍会发作,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示胆总管无扩张、未见结石、十二指肠乳头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在上海2所医院分别行2次十二指肠镜检查,报告为十二指肠球降部黏膜下占位可能、十二指肠降部巨大憩室.入院体格检查示神志清,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及心无特殊,腹平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GGT 165U/L,血淀粉酶104U/L,尿淀粉酶、血脂肪酶、IgG4、AST、ALT、ALP、胆红素、血脂等指标均正常.超声检查:胆囊切除术后,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胰腺增强CT检查示十二指肠乳头区水肿及轻度沟槽性胰头炎.超声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见有蹼样膜,蹼样膜后方为盲端,蹼样膜前方与十二指肠降部远端相通,十二指肠乳头位于蹼样膜侧方;胰腺回声稍低,胰管未见扩张,胆总管未见结石.
汪悦董博文毛建山纪小微林洁陈妙妍
关键词:十二指肠降部急性胰腺炎巨大憩室内镜治疗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胃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一例
2019年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组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生于胃的PEComa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治疗的良性胃PEComa,并对已报道的共计10例胃PEComa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胃PECom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经内镜及CT等检查发现黏膜下、胃周肿块后通过病理确诊。10例胃PEComa中3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恶性者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表现。对肿瘤较小、良性未侵犯肌层的胃PEComa可行内镜切除,对恶性PEComa应参照胃癌根治术行淋巴结清扫。
王倩纯许晶虹纪小微林洁毛建山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黏膜下肿瘤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清扫
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征与最终病理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与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术前内镜特征、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的关系和差异。结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83.6%(56/67)最终病理升级为胃癌,其中64.2%为早期胃癌,19.4%为进展期胃癌。52.2%的病灶在内镜下,内镜医生无法明确其良恶性,即交界性病灶,其中14.3%的病灶术后病理类型属于预后相对较差的病理类型,20%伴有粘膜下浸润,5.7%为进展期胃癌。将最终病理诊断上皮内肿瘤和早期胃癌的病灶比较提示,早期胃癌组病灶与上皮内肿瘤组病灶较为相似,大多数为发红病灶,两者平均病灶长径接近[(17.56±8.001)mm VS(15.73±7.254)mm],早期胃癌组病灶以凹陷型为主(53.5%),显著高于上皮内肿瘤组凹陷病灶比例(18.2%)(P<0.05),早期胃癌组病灶44.2%伴有溃疡或溃疡疤痕,高于上皮内肿瘤组的18.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极大可能最终病理为腺癌,甚至是粘膜下浸润癌、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为凹陷型、伴溃疡的病灶最终病理诊断胃癌的可能性更大。
林洁毛建山
关键词:内镜特征活检诊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