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元南

作品数:438 被引量:2,24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48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3篇动脉
  • 108篇心肌
  • 84篇血压
  • 81篇冠状
  • 80篇高血压
  • 79篇冠状动脉
  • 74篇血管
  • 65篇介入
  • 53篇介入治疗
  • 53篇梗死
  • 50篇心肌梗死
  • 47篇心病
  • 47篇冠心病
  • 42篇原发性
  • 42篇原发性高血压
  • 29篇综合征
  • 29篇疗效
  • 26篇动脉介入治疗
  • 25篇血症
  • 24篇缺血

机构

  • 418篇中日友好医院
  • 37篇北京大学
  • 2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9篇北京协和医院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华北煤炭医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9篇北京大学第三...
  • 9篇复旦大学
  • 9篇北京大学第一...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卫生部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433篇柯元南
  • 133篇王勇
  • 101篇曾玉杰
  • 97篇李宪伦
  • 61篇颜红兵
  • 42篇彭文华
  • 38篇姜红
  • 33篇刘晓飞
  • 30篇程文立
  • 30篇高焱莎
  • 29篇吴文静
  • 28篇郑金刚
  • 26篇王志军
  • 23篇范书英
  • 20篇郑知刚
  • 20篇王云
  • 19篇赵霞
  • 18篇于长安
  • 18篇陈莉
  • 18篇马长生

传媒

  • 86篇中日友好医院...
  • 33篇中老年保健
  • 30篇中华心血管病...
  • 23篇中华老年心脑...
  • 15篇中国全科医学
  • 14篇中国介入心脏...
  • 11篇中华医学会心...
  • 8篇中华医学会心...
  • 7篇临床心血管病...
  • 6篇中华高血压杂...
  • 5篇中国药学杂志
  • 5篇山东医药
  • 5篇心血管病学进...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临床药理...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健康促进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6
  • 11篇2015
  • 19篇2014
  • 21篇2013
  • 13篇2012
  • 17篇2011
  • 22篇2010
  • 30篇2009
  • 30篇2008
  • 50篇2007
  • 59篇2006
  • 32篇2005
  • 40篇2004
  • 11篇2003
  • 12篇2002
  • 10篇2001
  • 12篇2000
  • 6篇1999
4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廿烷醇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评价多廿烷醇治疗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甘烷醇组(试验组,多廿烷醇10mg·d^(-1))和普伐他汀组(对照组,普伐他汀10 mg·d^(-1))各119例。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观察2组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12 wk治疗,多廿烷醇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HDL-C、载脂蛋白B_(100)(Apo B_(100))、脂蛋白(Lpa)治疗前分别为(6.6±s0.7)、(4.0±0.6)、(0.10±0.03)、(3.3±0.5)mmol·L^(-1)、(260±184)mg·L^(-1),治疗后分别为(6.0±1.3)、(3.5±0.8)、(O.09±0.04)、(2.7±0.8)mmol·L^(-1)、(130±130)mg·L^(-1),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普伐他汀组TC、LDL-C、TC-HDL-C/HDL-C、Apo B_(100)、Lpa治疗前分别为(6.7±0.8)、(4.1±0.7)、(0.10±0.03)、(3.4±0.5)mmol·L^(-1)、(279±240)mg·L^(-1),治疗后分别为(6.0±1.3)、(3.5±0.9)、(0.09±0.03)、(2.8±0.8)mmol·L^(-1)、(182±213)mg·L^(-1),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2组相比较,调脂作用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多廿烷醇组(9.2%)明显少于普伐他汀组(18.5%),2组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不需停药能自行缓解。结论多廿烷醇10 mg·d^(-1)降脂效果与普伐他汀10 mg·d^(-1)的疗效相当,均能明显降低TC、LDL-C、TC-HDL-C/ HDL-C、Apo B_(100)、Lpa。多廿烷醇的安全性优于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王云柯元南王嘉莉焦媛赵秀丽孙宁玲杨新春孙瑞华
关键词:普伐他汀高脂血症随机对照试验双盲法
调脂治疗和心血管病的预防
2012年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其他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如增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作用下.经过较为漫长的时间,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发生在冠状动脉就可能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就可能发生脑卒中,如果发生在外周动脉就可能发生周围动脉病。
柯元南
关键词: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脑血管病血脂异常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片剂对单药控制不良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8
2009年
目的评价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复方片剂(复方片剂)治疗经氨氯地平5mg或缬沙坦80mg控制不良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活性药物对照、平行试验方法进行两项临床研究。在两项研究中对经1—4周洗脱期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95mmHg(1mm Hg=0.133kPa)且〈110mmHg]分别采用单药氨氯地平5mg或缬沙坦80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 Hg且〈110mm Hg的患者随机进入复方片剂组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试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治疗结束时,复方片剂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组多4.4mm Hg/3mm Hg(P〈0.0001);较缬沙坦80mg组多6.4mm Hg/4.2mm Hg(P〈0.0001)。两项研究中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mmHg)分别为71.0%及71.2%,显著优于氨氯地平或缬沙坦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氨氯地平5mg或缬沙坦80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柯元南黄峻诸骏仁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复方片剂
不同周龄高血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弹力纤维降解和胶原改变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变化的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周龄高血压载脂蛋白(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弹力板降解及胶原改变与氧化应激及炎症变化的关系。方法80只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自6周龄始,予以高脂饲料,8周龄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高血压组(rt=40),高血压组小鼠接受主动脉缩窄术建立高血压模型,并进一步将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随机分为15周龄亚组(n均=20)和30周龄亚组(n均=20)。采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升主动脉弹力纤维分级、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法测定胶原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肾素活性,荧光法测定超氧化物阴离子的含量,免疫荧光法测定单核细胞/巨噬细胞-2(MOMA.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测定核转录因子(NF-KB)P6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RNA的表达。结果高血压组15周龄亚组大鼠主动脉弹力纤维Ⅱ级病变百分比及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周龄亚组(P〈0.05)。高血压组30周龄亚组主动脉弹力纤维Ⅲ级病变百分比、Ⅲ型胶原含量百分比、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30周龄亚组(P分别〈0.01,0.05,0.01)。高血压组大鼠15和30周龄亚组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亚组(P均〈0.05),且30周龄高血压亚组ICAM.1水平显著高于同组15周龄亚组(P〈0.05)。高血压组15和30周龄亚组大鼠主动脉超氧阴离子、MOMA-2的表达及NF-κBP65、MMP9mRNA的表达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亚组(P均〈0.01)。结论高血压ApoE基因敲除小鼠弹力板降解及胶原合成与ApoE基因敲除小鼠显著不同,其作用机制与氧化应激及炎症作用有关。
陈莉程文立柯元南王勇周童亮潘琳李鸿郭健
关键词:高血压
改进血脂检验报告单前后门诊患者调脂治疗知识和行为调查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改进血脂检验报告单对门诊患者渊脂治疗知识和行为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改进血脂报告单模式,将报告单背面加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核心表格内容。改进前后在调脂治疗相关门诊分别抽取483例和464例患者进行调脂治疗知识和行为的问卷式调查。结果化验单改进前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对自身危险分层判断的正确率分别是26.O%(112/430)和26.3%(115/438),对于“不同危险分层不同LDL—C目标值”的知晓率分别为37.0%(159/430)和35.8%(157/438),仅有0.7%(2/306)和1.0%(3/299)的患者知晓自己的调脂目标(P=0.557)。报告单显示血脂水平正常时,患者遵医嘱服药率改进前后分别为47.6%(230/483)和46.6%(216/464),分别有20.5%(99/483)和19.0%(88/464)质疑处方,不服药比例分别为31.9%(154/483)和34.5%(160/464)(P〉0.05)。存i忙4脂药物治疗患者中,改进前后低危和中危者的治疗率分别为13.3%(2/15)和75.0%(9/12)(P=0.002),高危者分别为54.0%(101/198)和56.8%(130/229),极高危者分别为62.4%(58/93)和69.0%(40/58)(P〉0.05)。改进前后患者总体调脂达标率分别为41.5%(102/245)和44.5%(114/256),极高危者分别为17.9%(12/68)和21.6%(11/52)(P〉0.05)。结论改进血脂检验报告单没有改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治疗葺罨和患者tLH药依从性;应尝试将患者教育与血脂报告单改进相结合的模式。
姜红李佳慧张蕊李珅珅李云飞武阳丰柯元南鄢盛恺
关键词:血脂异常健康知识
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前瞻性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R)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基线检测和随访,对比观察不同基线水平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PAI)值MACCE的发生危险。结果共调查并随访10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1年内MACCE发生率为23.8%;CR抵抗者的MACCE发生危险显著升高(OR=3.71,P=0.024),且随着CR水平的升高,MACCE发生危险逐级抬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MACCE组的DPAI值低于未发生MACCE组(14.7%±3.7%vs.27.9%±24.2%;P=0.074)。结论 CR可能是MACCE的一个预测因子。
王嘉莉柯元南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脑血管事件
二维应变与组织多普勒评价家族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整体功能
本研究通过对一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进行调查,应用先进的超声二维应变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特点,旨在更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为临床估测病情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李爱莉杨鹏于长安廖文强柯元南王勇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功能超声诊断
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20例随访分析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总结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治疗2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20例有症状男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平均年龄63.4岁,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87%,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16 mm Hg.经右股动脉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8例、支架置入术11例,经右桡动脉完成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介入操作全部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上肢平均动脉收缩压差降低至24 mm Hg.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平均随访18.5个月,除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患者复发外,其余19例均良好.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颜红兵焦媛王嘉莉王勇曾玉杰李宪伦柯元南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血管造影
应用移动式数字成像系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附13例报告)
1996年
应用移动式数字成像系统成功地在13例冠心病患者植入14个冠脉内支架.术后造影示管腔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术后穿刺部位血肿,无其它并发症.说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勇马长生柯元南颜红兵赵霞赵桂菇杨绍芬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数字成像系统
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改变与其凋亡及坏死的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改变情况,分析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与心肌细胞坏死、凋亡的关系以及卡维地洛、庚醇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取培育7d心肌细胞缺氧30min后换用正常含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1,2,3,6h,造成再给氧损伤。给药方案:分为三组;未用药组,庚醇组,卡维地洛组。庚醇用DMEM(含5%的小牛血清)配成1,2mmol/L的浓度,卡维地洛配成0.001g/L的浓度,分别加入药物于受试细胞,培养细胞30min后再做相关实验。未用药组不加药。采用细胞划痕技术,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直观地观察不同组别、缺氧再灌注不同时间罗氏黄经过缝隙连接流通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缺氧再灌注不同时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缺氧30min时心肌缝隙连接通讯明显下降,荧光仅传至划痕附近第二列细胞,正常细胞荧光则传至四列以外的细胞。再供氧1h时恢复到第三列,以后逐步恢复到正常。运用庚醇后传导明显减慢荧光仅传至第二列细胞,缺氧和再供氧时传导也无明显变化。运用卡维地洛后传导改变不明显。②正常和缺血30min时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供氧1h凋亡指数为27.4%,与正常相比差异显著(P<0.01)。坏死的心肌细胞在再供氧2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运用卡维地洛、庚醇后凋亡指数在再灌注1h时分别较未用药组减少了55.11%,21.53%。③培养7d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为(120±18)次/min,缺氧30min时,搏动减弱,次数为(56±16)次/min,再供氧1h时,搏动次数为(118±22)次/min,两者差异显著(P<0.01)。加入浓度为2mmol/L的庚醇后,心肌细胞搏动明显减弱,约为(64±20)次/min,差异显著(P<0.001)。加入0.001g/L卡维地洛搏动次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5)。在缺氧再灌注过程中,两个干预组搏动次数变化不大。结论:心肌细胞在缺氧时缝隙连�
曾玉杰冯义柏于世龙柯元南王勇朱丹丹李志远姜磊李楠
关键词:心肌细胞凋亡缝隙连接通讯卡维地洛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