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CVI碳/碳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微区分析
- 以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为分析手段,以CVI碳/碳复合材料为对象,从三个层面对材料中微区热解炭的结构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从表层往核心,热解炭的石墨化度和微晶尺寸逐渐增大;同一纤维周围不同环位的热解炭,石墨化度随沉...
- 黄启忠谢志勇苏哲安张福勤张明瑜梁锦华高莹
- 关键词:CVI
- 文献传递
- 短纤维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本实验针对制动材料的应用背景,以缩短制备周期、降低成本为目的,采用水悬浮分散法制得含Si短炭纤维料饼,经树脂浸渍、模压成形和炭化后成为预制体,经反复浸渍/炭化增密和原位反应生成SiC,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利用光...
- 梁锦华
- 关键词:石墨化度摩擦磨损性能复合材料碳化硅
- 文献传递
- CVI碳/碳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微区分析
- 以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为分析手段,以CVI碳/碳复合材料为对象,从三个层面对材料中微区热解炭的结构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从表层往核心,热解炭的石墨化度和微晶尺寸逐渐增大;同一纤维周围不同环位的热解炭,石墨化度随沉...
- 黄启忠谢志勇苏哲安张福勤张明瑜梁锦华高莹
- 关键词:碳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微区分析石墨化度
- 短纤维增强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被引量:4
- 2005年
- 为缩短制备周期和降低成本, 采用水悬浮法制得含硅短炭纤维料饼, 经树脂模压成形和炭化后成为预制体, 再经浸渍/炭化增密和高温反应生成SiC, 制备了C/C SiC复合材料, 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石墨化度、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预制体密度为1.1 g·cm-3左右, 短炭纤维优先在摩擦面上交错排布, 部分在厚度方向上排布, 预制体中硅颗粒分布均匀; 最终石墨化处理后, 复合材料密度为1.75 g·cm-3左右, 组成相为炭和βSiC, 其中炭的石墨化度为54%左右; 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为脆性断裂, 材料基本具有功能材料应具备的结构力学性能; 随炭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 材料的摩擦因素和磨损率均呈下降趋势,纤维体积含量为25%时具有适中的摩擦磨损性能, 摩擦因素为0.28, 磨损率为2.75 mm3·kJ-1。
- 梁锦华黄启忠苏哲安谢志勇
- 关键词:水悬浮法C/C-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石墨化度摩擦磨损性能
- 短纤维C/C-SiC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断裂机制被引量:10
- 2005年
- 采用水悬浮分散法制得含Si短炭纤维料饼,经树脂浸渍、模压成形和炭化后成为预制体,经反复浸渍/炭化增密和高温反应生成SiC,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组织结构特征和断裂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C-SiC复合材料的增强相短炭纤维具有垂直于压力方向的平面内随机取向的层状结构,平行于压力方向上分布的纤维较少;基体中的碳化硅为β-SiC,在C/C-SiC复合材料中主要分布在纤维与基体、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各种缝隙中和原来硅颗粒所处的位置附近;C/C-SiC复合材料弯曲破坏属于脆性断裂,微观破坏机制主要表现为短炭炭纤维的“拔鞘”、脱离或脆断,以及基体炭和碳化硅的脆性断裂。
- 梁锦华黄启忠苏哲安谢志勇
- 关键词:C/C-SIC复合材料
- 毡体密度对C/C复合材料增密和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05年
- 用液化石油气作碳源、针刺炭毡作增强体,在自行设计的多元耦合物理场CVI炉中制备炭/炭(C/C)复合材料,在毡体内部设置石墨纸作发热体,并研究了一次性沉积15h后,毡体密度对增密速度和材料结构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沉积炭的显微结构,用XRD均峰位法研究了材料的石墨化度,并用排水法测量材料的表观密度.研究表明,CVI工艺增密速度随毡体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较高的毡体密度有利于获得较高石墨化度的高织构的粗糙层结构(RL)热解炭.图4,参15.
- 谢志勇黄启忠苏哲安张福勤张明瑜梁锦华黄伯云
- 一种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工艺的探讨
- 2005年
- 用液化石油气作碳源、炭毡作增强体,在坯体中埋置导电层产生温度场和电磁场梯度,在自行设计的多元耦合物理场 CVI 炉中制备炭/炭(C/C)复合材料,并就沉积温度、压力、碳源气体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增密速度和材料结构的影响作了探讨性研究。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沉积炭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多元耦合物理场 CVI 工艺增密速度快,初始密度为0.2g/cm^3,尺寸为260mm×60mm×20mm 的坯体,在920℃、3kPa、碳源浓度45%的条件下沉积20h,试样的密度达到1.71g/cm^3;在960℃、0.1kPa、碳源浓度45%的条件下,可获得结构一致的粗糙层结构(RL)热解炭。
- 谢志勇黄启忠苏哲安张明瑜梁锦华黄伯云
- 关键词:C/C复合材料CVI工艺热解炭碳源浓度
- CVI炭/炭复合材料喇曼光谱微区分析
- <正>偏光显微分析和XRD法等是表征C/C复合材料结构的有效的方法[1,2],但是,采用粉末样品的XRD法,只能获得材料的综合结构参数,金相分析一般用于判断热解炭的大体类型。CVI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得微区热解炭的结...
- 黄启忠谢志勇张福勤苏哲安张明瑜梁锦华高莹
- 文献传递
- 耦合物理场CVI快速增密C/C复合材料及动力学探讨被引量:7
- 2005年
- 采用多元耦合物理场CVI工艺,用炭毡作为增强体,在增强体中设计导电层,产生温度场和电磁场梯度,在自行设计的CVI炉中增密C/C复合材料,对温度、系统压力和气体流量等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热解炭的显微结构;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材料的石墨化度;探讨了本工艺中的有内热源和无内热源的二元传热机制,多元耦合物理场的有机耦合对“消耗传质”的抑制作用,以及电磁场对沉积的影响和3种典型的生长模型。研究表明,多元耦合物理场CVI增密速度快,初始密度为0.2g/cm3,尺寸为260mm×60mm×20mm的增强体,在920℃、4kPa条件下沉积20h,试样可增密到1.71g/cm3;可获得粗糙层结构(RL)、光滑层结构(SL)、带状结构(Bandedstructure)等热解炭的结构,在960℃、0.1kPa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织构的粗糙层结构。
- 谢志勇黄启忠苏哲安张明瑜梁锦华黄伯云
- 关键词:C/C复合材料传质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