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红星

作品数:21 被引量:204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普洱茶
  • 3篇多酚
  • 3篇晒青
  • 3篇熟茶
  • 3篇红茶
  • 3篇感官
  • 3篇茶多酚
  • 3篇茶树
  • 2篇色泽
  • 2篇晒青毛茶
  • 2篇普洱熟茶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主观
  • 2篇主观性
  • 2篇毛茶
  • 2篇紧压茶
  • 2篇感官品质
  • 2篇RAPD研究
  • 2篇茶树种质

机构

  • 21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云南下关沱茶...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1篇段红星
  • 4篇李家华
  • 3篇邵宛芳
  • 3篇吕才有
  • 3篇马燕
  • 2篇周红杰
  • 2篇张亚萍
  • 2篇赵明
  • 2篇庞瑞华
  • 1篇蔡宗寿
  • 1篇饶志坚
  • 1篇李亚莉
  • 1篇张超
  • 1篇王平盛
  • 1篇吴文斗
  • 1篇赵丽萍
  • 1篇苏小琴
  • 1篇崔文锐
  • 1篇张广辉
  • 1篇许玫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茶叶
  • 2篇福建茶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4
  • 1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晒青毛茶与其他绿毛茶内含成分差异研究
本研究选用了两个茶树品种鲜叶(一芽二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制成不同绿毛茶,旨在探讨不同工艺对绿毛茶内含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样品内含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将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6个主要内含成分中,除...
段红星何素芳
文献传递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被引量:27
2012年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段红星周慧胡春梅
关键词:普洱茶感官品质
云南不同产地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双江、镇康和景谷三个主产茶区的晒青茶样及其在渥堆过程中不同翻次茶样进行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其目的是要探明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并初步阐明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三个产地的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40%~60%,含量的减少与渥堆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但多酚含量的减少对普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段红星邵艳红赵丽萍周红杰
关键词:茶多酚
茶树离体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被引量:6
2010年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属山茶科(Theaceae),是重要的饮料作物。茶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自身的一些特性,如长生育周期、自交不亲和性、高度自交衰退等,使人工杂交或自交进行的遗传改良受到诸多限制。因此通过遗传转化进行茶树育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离体再生困难和转化效率低是限制茶树遗传转化进行的主要因素。本文在综述了茶树微繁途径、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等离体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法最有可能在茶树遗传转化上取得成功。
张广辉吕才有段红星
关键词:茶树离体再生发根农杆菌
基于GA-BP算法的红茶色泽分类研究
2022年
目前国内外对茶叶的品质评价基本采用人工评审的方式,在评价茶叶的色泽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主观误差。为了保证评审时的统一标准,为茶叶色泽类型评定提供数字化依据,本文基于GA-BP算法对红茶的干茶、汤色、叶底色泽分类进行了研究。以高精度的色差仪的测试结果作为基础颜色数据来源,通过遗传算法(G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探究红茶不同色泽类型的人工感官评价与L、a、b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次研究中,干茶的色泽分类评审模型准确率为94%以上,汤色的色泽评审模型准确率为95%以上,叶底的色泽评审模型准确率为90%以上。
周兵谭卓昆段红星刘亮张竞吴文斗
关键词:红茶色泽神经网络
普洱熟茶与六堡茶的品质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随机选取了产自云南的三个普洱熟茶茶样和产自广西的三个六堡茶茶样,分别对其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后,对六个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旨在分析比较普洱熟茶和六堡茶的品质特点及差异。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普洱熟茶和六堡茶都各具地方特色,品质差异明显。
段红星杨娜
关键词:普洱熟茶六堡茶
陶罐烤茶和芭蕉叶烤茶的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陶罐和芭蕉叶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饮茶方式,但对这两种烤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缺乏科学研究,本研究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比较了陶罐和芭蕉叶烤制前后茶叶化学成分变化,并进行了茶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经芭蕉叶烤制后,游离氨基酸、6种儿茶素组分(C、EC、EGC、EGCG、ECG、GG)及总量、没食子酸和咖啡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经陶罐烤制后,茶样水浸出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儿茶素总量和单一组分(EGC、C、EC、ECG)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没食子酸、咖啡因和2种儿茶素单一组分(EGCG和GG)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感官审评显示:烤制后茶汤滋味更浓强,香气增强并改变,芭蕉叶烤茶呈现较浓郁的清香,陶罐烤茶为浓郁的烘烤香。本研究测定并分析了陶罐和芭蕉叶烤茶的化学成分与感官变化,为此类烤茶的品饮、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晶琼段双梅赵雪段红星苏小琴赵明马燕
关键词:烤制烤茶化学成分儿茶素
福鼎白茶与景谷白茶内含成分与感官品质研究被引量:29
2016年
为了探明福鼎白茶与景谷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福鼎市和云南省景谷县共12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感官审评和主要理化分析。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两地白茶感官品质有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以单芽制成的福鼎白毫银针和景谷大白茶外形特征为例,虽都表现为单芽针状、色泽银白、满披白毫,但由于品种的差异,景谷大白茶芽头较白毫银针肥硕,显毫的特点也不相同。内质汤色由于各成品白茶鲜叶嫩度不一,总体表现出浅黄、杏黄、深黄,滋味特点为鲜醇或浓醇,香气以清香或嫩香为主。理化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白茶中,景谷白茶水浸出物含量为40.74%-46.72%,福鼎白茶为33.28%-40.39%,平均含量景谷白茶高出约6.00%,说明景谷白茶水浸出物较福鼎白茶丰富;其他呈味物质如:茶多酚、咖啡因含量也高于福鼎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福鼎白茶较高,福鼎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18%-4.17%;景谷白茶氨基酸含量为1.13%-3.12%,平均含量相差约1.5倍。两地同一嫩度鲜叶制成的白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P〈0.05)。
段红星孙围围
关键词:白茶感官品质
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被引量:28
2004年
运用RAPD技术对云南主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品种、野生种、地方品种及其近缘植物———金花茶等48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核基因组DNA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用已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48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检测到112条扩增片段,所有片段均为多态,其多态性程度高达10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 116~0 527,平均为0 202.对48份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欧氏距离为6 0来划分时,可分为5个组,其中3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基本上与传统分类水平相吻合。
段红星邵宛芳王平盛许玫庞瑞华张亚萍崔文锐
关键词:茶树种质资源
云南茶树种质的RAPD研究被引量:25
2003年
利用RAPD技术对云南省主要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 40个随机引物中 ,筛选出 8个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 ,用其共扩增出 95条DNA带 ,其中 90条为多态性带 ,占 94.7%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 11.50条。对 45个茶树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当以欧氏距离为 5.0来划分时 ,试验材料可分为 7个组 ,其中 5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 ,基本上与茶系分类水平相吻合。在 5个复合组内 ,与种级分类水平相吻合 ,而
邵宛芳庞瑞华王平盛许玫段红星张亚萍李家华
关键词:茶树种质资源RAPD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