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福星
- 作品数:51 被引量:1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市场经济下的科技进步运行机制
- 1993年
-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确定了我国科技进步要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以市场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它主要解决了科技进步运行的动力问题、基本结构问题和运行的基本条件问题等等。一、市场成为科技进步的基本动力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人们得到一个启示: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说,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国科技与生产脱节的要害就在于脱离市场,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二者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
- 滕福星
- 关键词:动力问题经济组织形式
- 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初步尝试被引量:2
- 1996年
- 滕福星赵树智
-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教师素质
-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东北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考
- <正> 二十世纪东北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当前面对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国内发展情况,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我们必须努力探讨东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途径。我们认为东北农业的根本...
- 滕福星
- 文献传递
- 长春市建设成东北亚科技中心的战略对策研究
- 1994年
- 长春是一座科技文化城,科技实力雄厚。平均每万人中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4位,是我国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科技总体实力居东北各城市之首。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春市决心用30年的时间,把长春建设成东北亚科技中心。根据长春市的科技实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状态和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对长春市科技发展战略作如下思考。
- 滕福星
- 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立法
- 1995年
-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与自然成为对立物,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而高举征服之剑来改造自然,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这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然而,人类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将人类中心主义推向了极端,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整个自然界之上,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结果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又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和自然又存在互养共生的关系,可是,人类又不可放弃与自然对立的一面,也就是利用自然来发展自己的一面。因此,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滕福星
-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人类中心主义不确定性
- 网络人际关系的内在伦理矛盾分析被引量:12
- 2003年
- 网络人际关系中存在两个内在伦理矛盾,一是信息的二元属性决定网络与现实伦理理念存在差异,同时指导网络交往行为时,相冲突部分使交往主体难以两全;二是互联网体现了后现代无中心、自由的思想,但现实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允许网络完全自由,因此,网络控制与网络自由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
- 李锦峰滕福星
- 关键词: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交往行为网络自由网络伦理
-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意义下的批判被引量:3
- 1995年
-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意义下的批判滕福星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作出现代意义下的批判。从历史方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古代的统一和近代的对立两个阶段,近几十年来,人们又更多地强调和谐、统一...
- 滕福星
- 关键词:自然关系自然科学
- 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特点被引量:3
- 1993年
- 在当代灿若繁星的新兴学科中,交叉科学特别引人瞩目。科学的各个部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汇流,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形成许多交叉学科,这是科学发展的一条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交叉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速度上,由缓慢增长到加速发展;形态上,由线性交叉到立体网络交叉;理论上,由理论综合到综合性理论的建立;产生上,由自然萌发到有组织的研究。
- 关广庆滕福星
- 文化何以成为经济——兼论文化生产力被引量:6
- 2007年
- 在当今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生产力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文化以产业化的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以精神力量和生产力的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总体来看,这种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其背后实质却是文化的竞争,这也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新态势。
- 钱德元滕福星
-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之奠基──鸦片战争之后百年间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 1995年
- 比较系统地考察了鸦片战争之后百年间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结果表明,鸦片战争之后百年间,中国科学技术走出了低谷,并完成了向世界近代水平的转变。到20世纪中期,学到了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现代科技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 滕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