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显一

作品数:54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美学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3篇道教
  • 16篇道教美学
  • 14篇美学
  • 11篇审美
  • 11篇美学思想
  • 10篇《太平经》
  • 7篇宗教
  • 6篇艺术
  • 6篇人文
  • 5篇道藏
  • 5篇道家
  • 5篇文学
  • 5篇《道藏》
  • 4篇道教美学思想
  • 4篇道教艺术
  • 4篇人文社会
  • 4篇人文社会科学
  • 4篇社会
  • 4篇社会科学
  • 4篇文化

机构

  • 41篇四川大学
  • 7篇四川联合大学
  • 2篇四川省美学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黄龙国家级风...

作者

  • 48篇潘显一
  • 3篇汪志斌
  • 1篇李雄燕
  • 1篇史冰川
  • 1篇李珉
  • 1篇唐思远
  • 1篇程群
  • 1篇殷明
  • 1篇张梅
  • 1篇廖宇
  • 1篇李裴
  • 1篇高伟

传媒

  • 12篇宗教学研究
  • 8篇四川大学学报...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3篇天府新论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学术界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科技.人才....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4篇1998
  • 8篇1997
  • 2篇199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桔北枳,道能为一——从《太平经》《抱朴子》看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变迁
2001年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潘显一
关键词:抱朴子道教
《太平经》文艺美学思想探要被引量:1
1999年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其文艺美学思想涵蕴十分丰富。它对文艺真善美的呼唤,集中体现在“出真文”观点里;它对文艺假恶丑的批判,浓缩在反对“邪文巧伪”的主张中;它对文艺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的认识,从其“乐盛刑绝”看法当中曲折表达。可见,宗教也是文化载体之一。
潘显一
关键词:《太平经》文艺美学思想古籍出版道教美学文艺思想天人感应
论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
1997年
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从三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宗教的美学思想:一是它的神性美具有“此岸”化特点,它的宗教最高美具有“朦胧”倾向,二是它的宗教美学—伦理思想,以“忠”、“孝”为中心,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精神,三是它美学人性“内省”要求的基点和内驱力,因“承负”、“即身成仙”而更富吸引力。这使道教美学思想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
潘显一
关键词:道教美学民族特色
“道一美”观从道家到道教的标志
1999年
葛洪的“玄”、“一”、“德”观点,是对老、庄道家的“道一美”思想的改造发和展,是“道一美”观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标志。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潘显一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被引量:3
2003年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潘显一
关键词:谭峭道教美学
“忘笔知书”: 道教艺术技巧论被引量:2
1997年
“大巧若拙”是道教从道家继承下来的艺术美学观点,“忘笔知书”是道教在此基础上创造的艺术技巧论,“不能者听”是道教提出的艺术鉴赏技巧论。它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上阐述了道教艺术美学技巧观点,对古代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今天的美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借鉴。
潘显一
关键词:《道藏》道教艺术《化书》《太平经》艺术美学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
1997年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潘显一“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
潘显一
关键词:《道藏》道教美学玄德审美心态《太上感应篇》
“道门文扶”:道教艺术作用论探究被引量:1
2015年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潘显一
关键词:道教审美
道教戊日禁忌成因及流变考被引量:1
2011年
道教戊日禁忌是指道士和信徒在天干为戊的日子,不上香、不诵经、不建斋、不设醮。该禁忌从早期的禁忌戊辰和戊戌演变为禁忌所有天干为戊的日子。其形成的早期原因是在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看来,戊辰、戊戌是天门地户关闭的时候,神仙要清理众人功过。此禁忌后期演变为禁忌所有的天干为戊的日子,一方面是因为"逢戊必禁"更加简单易行,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到民俗"戊不破土"的影响。
廖宇潘显一
关键词:道教禁忌
高校“老文科”改革应知难而进
1999年
潘显一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改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