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兰英
-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共河南省商丘市委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及心理干预
- 2009年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就业困难引发的失业、各种价值观的相互激荡、网络不良文化的渗透等,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青少年犯罪的临界心理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对策,以促其犯意的良性转化,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和谐。
- 牛兰英
-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干预
- 提高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五种途径被引量:1
- 2009年
-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提高领导者政治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增强权力实施过程中的张力,除靠权力强制性影响力外,还要靠非权力性影响力去凝聚人心,影响群众.作出表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牛兰英
- 关键词:非权力性影响力领导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干部
- 提高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被引量:1
- 2003年
- 提高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建立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的需要,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应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培养高尚的品德,做到德高一品;掌握渊博的学识,做到识高一筹;锻造过人的本领,做到技高一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做到度量过人;培育适宜的情感,做到情为民系。
- 张登宇牛兰英张萍张素芝
- 关键词: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领导力
- 营造环保“小气候”
- 2009年
- 时下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现象,或日老百姓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问题,依次是失业下岗、分配不公、跑官要官、司法腐败,赫然排列第五的,就是环境保护。在时下的中国,环境保护是一个新话题:往日的国人奔忙于生计而无暇他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的环境意识正在迅速觉醒。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一个老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牛兰英
- 关键词:小气候环保环境保护社会现象环境意识生活水
- 培养领导干部健康执政心态的内因条件
- 2009年
-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领导者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功之路效的内在品质要求。培养领导者健康的执政心态的内因条件很多,择其要者谈三点:一是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加强党性修养,常怀律已之心;三是营造快乐心境,直制失衡心理。
- 牛兰英
- 关键词:领导干部
- 领导干部要做践行科学发展的楷模
- 2009年
- 在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主体是广大党员干部,关键是领导干部。只有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培养学习习惯,增强为民掌权、用权的使命感和幸福感,减少压力感。从而达到学习是前提,实践是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 牛兰英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践行楷模
- 影响女性成才的因素与对策
- 2009年
- 我国女性是人口的半数,若能有更多的女性成才,将会提高中国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和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文章从分析女性成才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自身原因,论述了其对策。
- 牛兰英
- 关键词:女性成才
- 治理、善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
- 2009年
- 治理与善治,是基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于上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其理论形态虽然尚不成熟,基本概念也比较模糊,但它体现的合作、共治的价值理念,超越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对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认真学习研究治理善治理论,对于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 王勇牛兰英
- 关键词:善治社会管理
- 提高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措施被引量:4
- 2004年
- 领导干部执政水平高低的关键不是其地位的高低 ,而是其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大小。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 ,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其次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不但要有较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 ,还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工作能力。
- 张原泰牛兰英
- 关键词:非权力性影响力品德知识
-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被引量:3
- 2009年
-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在内容上又是交叉重叠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与进步。
- 牛兰英王勇
- 关键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