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龙
- 作品数:17 被引量:40H指数:5
- 供职机构:长春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拇长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评价 Ulrich′s法拇长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疗效。方法 :采用 Ulrich′s法行拇长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结果 :本组 6例优者 3例 ,良者 2例 ,差者 1例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 )。结论 :以 Ulrich′s法拇长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 ,术式简单 。
- 王国君王华龙李锐
- 关键词:拇指对掌功能拇长伸肌腱疗效肌腱移植
- 探析8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探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经验,以便于及时地做出正确诊断和手术治疗,从而减少手术以后的并发症。方法针对该院3年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开展回顾性的总结与分析。结果该研究组中全部患者都进行的手术治疗,其中,属于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共36例,属于坏疽或者穿孔性阑尾炎患者41例,阑尾周围出现脓肿患者共10例,其首发症状以肠梗阻为主要特征的患者有8例,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患者有12例,而以感冒和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患者有12例,在手术以前诊断和手术以后都诊断是阑尾炎患者共74例,总符合率达86%。在手术前诊断和手术以后诊断不相符的供12例,占14%。在并发症患者中,存在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共12例,存在腹腔残余感染患者12例,出现肺部感染患者共10例,存在粪瘘患者共2例,存在肠梗阻患者6例。结论经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仔细检查患者身体状况和合理地使用辅助诊断以及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避免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手术以后的并发症。
- 王华龙
-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化脓穿孔坏疽
- 副神经移位修复第5颈椎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可行性
- 2005年
-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
- 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王国君
- 关键词:神经移位电生理学组织学副神经
- 臂丛神经鞘瘤的诊治被引量:1
- 2001年
- 王国君卢志远王华龙
- 关键词:臂丛神经鞘瘤
- 臂丛神经下干、内侧束部损伤133例的远期随访结果
- 2005年
-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33例臂丛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分成神经断伤修复组40例,作神经端端缝合;神经断伤未修复组61例,未作处理;粘连松解组32例,行神经外松解术.术后随访2~14年,进行屈腕、屈指、分指并指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断伤未修复组无1例恢复功能.断伤修复组中8例的尺侧屈腕肌及指深屈肌肌力恢复至M3+,但手内在肌功能未恢复.2例臂丛内侧束少部分神经断伤者在缝合神经的同时行神经松解,术后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肌电图示肌肉强收缩时均为单纯-混合相.粘连松解组中75%(24/32)的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结论(1)臂丛神经断裂不能直接修复者应作神经移位术.(2)神经直接修复者有31%恢复部分功能.(3)臂丛神经粘连松解者,有75%可恢复功能.
- 王国君王玉发王华龙顾加祥
- 关键词:臂丛神经电生理肌电图
- 不同温度对缺血兔骨骼肌不可逆变性时限的影响(英文)被引量:6
- 2004年
- 背景:肢体离断一定时间后能否再植?目前尚无确切判定标准。目的:根据骨骼肌线粒体变化确定缺血兔骨骼肌的不可逆变性时限,为临床断指再植提供判定标准。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生教研室完成。市售大白兔30只,雌雄不拘,平均体质量2.3kg。干预:将兔离断后肢30侧分为4℃,6℃两组,分别置于4℃,6℃恒温冰箱中。采用电镜的方法动态观察缺血兔骨骼肌的变性过程,判定肌肉的不可逆变性点。主要观察指标:电镜观察4℃和6℃时不同时间点兔骨骼肌线粒体变化。结果:4℃时缺血兔骨骼肌的不可逆变性时限为50h;6℃时缺血兔骨骼肌的不可逆变性时限为28h。结论:离断肢体在4℃时超过50h,6℃时超过28h即应谨慎再植。
- 刘钦毅王国君王华龙
- 关键词:骨骼截肢再植术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探索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4月长春市儿童医院7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均行疏导减压,肠造瘘术,其中3例全小肠炎性改变,3例近端小肠炎性改变,1例远端小肠炎性改变。术中开瘘肠壁溃疡散在,肠腔内有气体、淡红色液体、坏死组织。术后感染中毒症状在4~7天后好转。存活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内科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腹胀、一般状态差、腹膜刺激症状、出血量多、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应积极手术治疗,采取肠造瘘术进行干预,挽救生命。
- 李岱王华龙
-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炎结肠炎手术治疗
- 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神经根、臂丛上干的电生理学实验研究
- 2006年
- 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5、6神经根切去约1.5mm,颈6两端和颈5近端结扎;B组,剪除颈5、6、7神经根,颈5、6近端和颈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颈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角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 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王国君
- 关键词:副神经臂丛神经移位电生理学
- 小指固有伸肌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及其术后并发症被引量:6
- 1999年
- 目的:探讨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优点、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以小指固有伸肌为力源,以尺骨下端尺侧缘为滑车,将移位腱分二束后,将其近侧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近侧拇长伸肌腱,而将另一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远侧拇长伸肌腱(津下法23例)或将远侧束固定部位改为近节指骨桡背侧骨内(我们的改良法58例)。其中后期18例针对术后小指伸直不全,采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结果:72例术后随访平均29个月,无明显并发症、效果满意者66例,总满意率为916% 。其中,早期54例中发生小指伸直不全者3例、“鹅颈畸形”3例;后18例采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后,无一例发生小指伸直不全现象。结论: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中,将小指固有伸肌腱可作为首选力源,但术后可能发生小指伸直不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术后发生的“鹅颈畸形”可以用改进移位固定部位的方法予以预防。
- 李炳万李锐王华龙
- 关键词: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肌腱移位并发症术后
- 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分析79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小儿喂养、饮食情况等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男女之比为2.08∶1;年龄3月龄~10岁,24月龄婴幼儿占75.22%,发病高发年龄为6~12月龄;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6月份出现发病高峰。临床症状96.98%为腹痛,其次为呕吐、阵发性哭闹、便血和腹泻等,体征有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69.29%,手术治愈率100.00%;平均住院时间(5.51±2.72)d,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高于空气灌肠组。结论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临床表现典型,对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及早进行超声和X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年龄、喂养方式、肥胖等与疾病的发生相关,明确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变化对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 刘颖王华龙张晓杰孟婷玉马岩耿辉赵艳玲孙利伟
-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