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霞

作品数:36 被引量:321H指数:9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土壤
  • 8篇有机碳
  • 8篇土壤有机
  • 7篇土壤有机碳
  • 6篇碳储量
  • 5篇亚热带
  • 5篇人工林
  • 5篇南亚热带
  • 4篇养分
  • 4篇泰加林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土壤养分
  • 4篇微生物
  • 4篇荒漠
  • 4篇火干扰
  • 4篇间作
  • 3篇云杉
  • 3篇枣麦间作
  • 3篇植物

机构

  • 26篇新疆农业大学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阿坝州科学技...
  • 1篇吉林省汪清林...

作者

  • 33篇王卫霞
  • 8篇史作民
  • 7篇刘世荣
  • 6篇罗达
  • 5篇马小龙
  • 5篇王杰
  • 4篇卢立华
  • 4篇王振锡
  • 3篇罗明
  • 3篇潘存德
  • 3篇明安刚
  • 2篇于浩龙
  • 2篇刘兴良
  • 2篇冯秋红
  • 2篇程瑞梅
  • 2篇何飞
  • 2篇王世伟
  • 2篇马晓丽
  • 1篇蔡道雄
  • 1篇李东胜

传媒

  • 6篇新疆农业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沙漠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9
2013年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了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林分和季节因素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总PLFAs量、细菌PLFAs量和真菌PLFAs量,且干季林分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总PLFAs量、单个PLFA量均大于雨季.红椎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总PLFAs量最高,而格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最高.土壤pH值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16:1ω5c)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土壤总PLFAs量、革兰氏阳性菌(G+)以及腐生真菌(18:2ω6,9c)、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显著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是影响该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重要因素.外生菌根真菌(18:1ω9c)和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碳氮比值呈极显著相关.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卢立华
关键词:人工林微生物
荒漠灌木内生固氮菌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灌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组织中分离获得的5个内生固氮菌株为材料,研究了pH值、温度、含盐量、化合态氮含量、干旱对其生长和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菌株对酸碱、温度适应范围广,在pH值5.0~10.0和15~40℃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并表达固氮酶活性;菌株能耐受0.1%~5.0%NaCl、0.5~4mmol.L-1 NH4+、-0.3~-0.15mPa渗透势,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能,但各菌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季华潘存德周俊罗明王卫霞罗达
关键词:内生固氮菌抗逆性固氮酶活性多枝柽柳黑果枸杞
岷江干旱河谷造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时间和立地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测定了岷江干旱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时间(2002、2006和2011年)及不同立地条件(退耕地和宜林荒山地)营建的岷江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造林时间较短,不同造林时间的人工林间土壤化学性质没有差异,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各菌群生物量差异显著,且随着造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立地条件下则表现为退耕还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各菌群生物量较高。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外界因素变化的反映更灵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各菌群生物量显著相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王卫霞罗达史作民李东胜唐敬超刘世荣刘千里何建社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造林干旱河谷
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被引量:88
2013年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则较为密切,表现为幼嫩器官中的氮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而老化器官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并且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236.22、267.84、200.57 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12.38、10.59 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42.57%、36.31%和40.28%,0—100 cm土壤碳储量分别占55.77%、62.52%和57.83%;氮储量则是土壤占绝对优势,分别为92.00%、93.72%和95.53%。说明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且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卢立华明安刚于浩龙
关键词:人工林碳储量南亚热带
3种不同农作方式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土壤轻组、重组有机碳含量。【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0~10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枣园>枣麦间作>小麦。农田转变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46.12%和9.45%,而轻组有机碳储量则表现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增加了25.10%,农田转变为果农间作园后下降了4.8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及其分配比例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农田转变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后,虽然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层的轻组有机碳含量,而且在0~40 cm土层,轻组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增加均是总有机碳积累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轻组有机碳的作用逐渐减弱。
王卫霞杨光阿丽娅•阿力木王振锡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中度火干扰下不同火烧时间对喀纳斯泰加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土壤碳是高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发生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度火干扰后不同火烧时间对喀纳斯泰加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掌握泰加林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喀纳斯不同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含量进行测定并估算碳储量,研究中度火干扰下不同火烧时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火干扰下不同火烧时间的火烧迹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与对照土壤存在显著差异,且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随着火烧后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并超过火烧前水平。
龙海川丁超李策包鹏程杜杰王卫霞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喀纳斯
一种森林土壤碳的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森林土壤碳的监测装置,包括电机、控制器、接触器、温度传感器、关闭按钮、蓄电池和钻杆,所述钻杆为中空结构设置,钻杆中间的外圈面上设有一环形的凹槽,凹槽的底面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一通孔,凹槽的底面上还设有一...
王卫霞潘存德阿地力·沙塔尔王振锡王世伟陈虹胡珍珠马红刚孙桂丽
文献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阿丽娅·阿力木丛小涵夏晓莹席丽王卫霞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养分元素
更新方式对天山云杉林土壤碳氮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天山云杉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了解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研究新疆天山云杉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更新方式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主要在0~25 cm土层。与老龄云杉林相比,更新后,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更新林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1.08、27.83和53.2 g/kg,10~25 cm土层分别比老龄云杉林下降9.09、13.88和13.83 g/kg,且与老龄云杉林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不同更新方式间全氮含量的差异主要在0~10 cm土层,分别比老龄云杉林下降0.44、0.71和0.98 g/kg,且与老龄云杉林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不同,75 cm深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人工更新林。【结论】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碳氮影响程度不同,人工更新林土壤碳氮含量比天然更新林土壤下降的更为明显,其中表层土壤反映最为敏感,下降最快。
王卫霞杨光王振锡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四川巴郎山齿果酸模叶片氮素及其分配的海拔响应被引量:5
2013年
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按海拔梯度选择了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的4个分布地点(2350、2700、3150和3530m),对各研究地点的齿果酸模进行了叶片光合、扩散导度、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氮素含量、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比叶面积(SLA))等参数的测量,以期揭示该植物叶片氮素、氮素分配情况及其他生理生态参数随海拔的响应趋势,进而明确氮素及其分配在齿果酸模响应和适应海拔梯度环境的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齿果酸模的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随之增加,进而光合能力随之增加。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的扩散导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趋势,这可能是落叶草本植物对于高海拔低温所导致的叶寿命缩短的适应结果。沿着海拔梯度,植物叶片氮素和扩散导度均通过羧化位点与外界CO2分压比(Pc/Pa)而间接影响叶片δ13C值,且相比之下,以氮素为基础的羧化能力对于Pc/Pa的作用更大些,进而导致齿果酸模叶片δ13C随海拔增加;随着海拔的升高,齿果酸模叶片将更多的氮素用于防御性结构组织的建设,这也是SLA和PNUE降低的主要原因;在光合系统内部,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光合组织增加了用于捕光系统氮素的比例,使得植物可以更好地利用随海拔升高而增强的光照资源,进而促进了光合能力的增加。可见,氮素及其在叶片各系统间(尤其是在光合系统与非光合系统间)的分配方式是齿果酸模适应和响应海拔梯度环境的关键。
冯秋红程瑞梅史作民刘世荣王卫霞刘兴良何飞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