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6篇瓣膜
  • 5篇非瓣膜病
  • 5篇瓣膜病
  • 4篇电图
  • 4篇心电
  • 4篇心电图
  • 4篇心房颤动患者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老年
  • 3篇凝血
  • 3篇凝血-纤溶
  • 3篇纤溶
  • 3篇抗栓
  • 3篇抗栓治疗
  • 2篇动脉
  • 2篇动态心电图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7篇王龙华
  • 11篇周玉杰
  • 10篇谢英
  • 8篇张维君
  • 8篇赵瑞祥
  • 8篇张妍
  • 8篇李曦
  • 7篇彭新界
  • 7篇温绍君
  • 6篇程秀琴
  • 4篇文杰
  • 4篇张文
  • 3篇刘雅
  • 3篇钱秉源
  • 3篇刘洁琳
  • 3篇郭永和
  • 2篇卜聪亚
  • 2篇赵迎新
  • 2篇马涵英
  • 2篇王建平

传媒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2001年
王龙华钱秉源屈正王建平李玉凤于建波
关键词: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手术期心律失常TMLR动态心电图
他汀类对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合并有低LDL-C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后,他汀类药物对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合并有低LDL-C血症并同时具备PCI指征的ACS患者2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PCI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16例(他汀组),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04例(常规组),分别测量PCI术前及PCI术后6 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2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前cTnI、CK MB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患者术后CK MB、cTnI较常规组明显降低[(14.2±5.78 U/L vs(47.3±1 6.4)U/L,P<0.05;(0.36±0.1 2)μg/L vs(1.33±0.47)μg/L,P<0.01]。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合并有低LDL-C的ACS患者实施他汀类预处理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相关。但是这种预处理对于PCI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改善。
卜聪亚周玉杰史冬梅马涵英赵迎新刘宇杨李月平王龙华谢英
关键词:降血脂药LDL手术期间
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治疗的重点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分别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约60%和20%。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识血小板活化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以及TXB2/6-酮-前列腺F1α(6-k-PGF1α)比值等,在抗栓治疗中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判断抗栓治疗的强度。
谢英李曦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张妍彭新界王龙华周玉杰文杰刘雅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状态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非瓣膜病6-K-PGF1Α血栓形成过程
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月和12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内皮素(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进行前后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ET-1、vWF和6-k-PGF1α水平变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血小板数、肌酐、尿酸、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前水平和抗栓药物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脑血管和外周血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1)治疗后阿司匹林降低ET-1[(111·2±79·3)比(56·7±14·6)ng/L],华法林也有同样降低ET-1作用[(128·2±78·8)比(65·4±30·8)ng/L](P均<0·05),并保持到12月。治疗后两组的vWF水平均无显著变化。阿司匹林降低6-k-PGF1α[(193·0±106·2)vs(144·6±101·1)ng/L](P<0·05),华法林对6-k-PGF1α水平无影响。(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ET-1和vWF的变化幅度均与各自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ET-1水平(P=0·001)和vWF水平(P=0·004)是影响治疗后该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3)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谢英张维君赵瑞祥温绍君李曦文杰张妍程秀琴王龙华周玉杰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心律变化特点的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王龙华谢英周玉杰徐霞裴莉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P波离散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P波离散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2组 (各 4 0例 ) ,运用 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 2组的最大P波间期(Pmax) ,最小P波间期 (Pmin)及P波离散度 (Pd)Pd =Pmax-Pmin;运用超声心动图记录 2组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Pd[(5 5± 11)vs (2 9± 8)ms],Pmax[(116± 9)vs (10 5± 9)ms],Pmin[(6 1± 12 )vs (75± 10 )ms]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王龙华周玉杰周美然
关键词:P波离散度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心室停搏大于三秒的临床意义及起搏器应用的商榷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探讨心室停搏大于3秒作为安置起搏器的指征是否合适。方法收集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中具有3秒以上RR间期的79例病例,分析心室停搏的发生原因及起搏器应用情况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6180例次Holter记录中心室停搏大于3秒79例(86例次1.4%)。心室停搏发生于心房纤颤(房颤)心房扑动(房扑)中27例(34.2%),房室传导阻滞3例(3.8%),房颤、房扑终止后19例(24.0%),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9例(11.4%),窦性停搏及Ⅱ度窦房传导阻滞21例(26.6%)。起搏组及非起搏组各死亡3例,两组3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安置起搏器要结合心室停搏的原因及相关症状而定,对发生在房颤、房扑中的长时间心室停搏一般不必安置起搏器。
钱秉源王龙华王建平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图起搏器
抽血引起一过性窦性停搏晕厥一例
1996年
抽血引起一过性窦性停搏晕厥一例钱秉源王龙华患者女,44岁。因胸闷来诊,于当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次日早晨在本院静脉抽血过程中发生晕厥,尿失禁,双眼上翻,无口吐白沫,无四肢抽动,1~2分钟后意识恢复。当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提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为15.2...
钱秉源王龙华
关键词:心律失常窦性停搏晕厥抽血
抗栓治疗对中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影响及安全性的研究
2006年
李曦谢英赵瑞祥张维君温绍君周玉杰张妍程秀琴张文彭新界王龙华刘洁琳郭永和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纤溶指标抗栓治疗安全性凝血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与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92 例(房颤组)和窦性心律者6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观察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对可能影响ET-1、vWF、6-k-PGF1α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ET-1(115.11±81.8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81±20.60)ng/L,P<0.05,房颤组vWF(163.04±36.5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1.14±43.40)%, P<0.01,房颤组6-k-PGF1α(205.81±100.9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300.79±118.02)ng/L,P<0.01。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房颤组ET-1和vW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6-k- PGF1α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因此应重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
谢英李曦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周玉杰彭新界张文张妍文杰程秀琴王龙华刘雅
关键词:心房颤动内皮素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