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培礼

作品数:132 被引量:2,836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农业科学
  • 33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生态系统
  • 23篇草甸
  • 22篇高寒草甸
  • 18篇青藏
  • 18篇青藏高原
  • 17篇土壤
  • 16篇草地
  • 15篇植物
  • 13篇群落
  • 10篇生态
  • 10篇生物量
  • 9篇气候
  • 9篇涡度
  • 9篇涡度相关
  • 9篇物量
  • 9篇海拔
  • 9篇高寒草地
  • 8篇植被
  • 8篇藏北高原
  • 7篇利用效率

机构

  • 124篇中国科学院
  • 4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科学院成...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四川省林业科...
  • 4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32篇石培礼
  • 59篇张宪洲
  • 34篇何永涛
  • 21篇宗宁
  • 16篇沈振西
  • 14篇于贵瑞
  • 13篇武建双
  • 11篇徐玲玲
  • 10篇李文华
  • 10篇余成群
  • 9篇宋明华
  • 9篇付刚
  • 8篇王景升
  • 8篇牛犇
  • 7篇张扬建
  • 7篇周宇庭
  • 6篇王辉民
  • 6篇何洪林
  • 6篇熊定鹏
  • 6篇孙晓敏

传媒

  • 20篇生态学报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自然资源学报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资源科学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山地学报
  • 5篇中国科学数据...
  • 4篇草业学报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Journa...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草地学报
  • 3篇AMBIO-...
  • 2篇自然杂志
  • 2篇草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数字相机图像的西藏当雄高寒草地群落物候模拟被引量:15
2012年
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敏感的综合指示器, 其发生时间不仅反映了陆地生态系统短期的动态特征, 其微小的变化还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分布广泛、极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 准确地获取高寒草地群落的物候特征, 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西藏当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近地面数字相机图像在高寒草地群落季相监测中的作用, 结果如下: 1)通过比较不同绿度指数的差别, 确定了准确表征高寒草地植被群落季相变化的绿度指数——绝对绿度指数(2G_RB);2)结合土壤含水量数据,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知高寒草地植被群落生长过程与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较为一致(R2> 0.70); 3)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降水在高寒草地群落季相"变绿"过程中具有"触发"作用。研究表明, 数字相机技术可作为物候监测手段, 实现高寒草地植被群落季相的实时、连续获取, 为更好地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景观尺度季相演变特征, 诊断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周磊何洪林张黎孙晓敏石培礼任小丽于贵瑞
关键词:数字相机季相
西藏高原高寒草甸能量平衡闭合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运用OLS线性回归和计算EBR能量平衡比率的方法,以当雄草原站2003-2005年的通量数据为基础,对西藏高寒草原的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雄草原站存在着能量不完全闭合的现象,OLS线型回归斜率偏低。生长季能量闭合状况好于非生长季,白天好于夜晚,晴天好于阴天和雨雪天气。随后对能量不闭合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将潜热通量、显热通量以及土壤热通量的时间提前后,能量闭合程度提高。得出结论,由于热量传输速率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量的闭合。其他原因如采样的误差与仪器的误差、高频和低频的损失、其他能量项的忽略、平流的损失,也造成了部分能量的不闭合。
李泉张宪洲石培礼何永涛徐玲玲孙维
关键词:涡度相关高寒草甸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6
2004年
论文在收集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等3个水文生态功能作用层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山地气候带和群落生活型将长江上游森林归并为14个植被类型,对其降水截留规律和蓄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森林综合蓄水能力中,土壤层和枯落物层持水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森林蓄水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可以利用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来评价和估算枯落物和土壤蓄水的综合能力。在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植被中,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铁杉、槭、桦林、云杉林、冷杉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这些植被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山地垂直带中广泛分布,对整个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长江上游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石培礼吴波程根伟罗辑
关键词:长江上游森林植被蓄水能力
长白山林线交错带形状与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和林线动态的关系被引量:49
2000年
采用样带调查法测定了长白山岳桦林缘形状对入侵苔原木本植物组成和分布、树木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阐述了林缘形状形成与生境小气候的关系 ,探讨了不同形状林缘更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林线的动态。林缘入侵物种主要由岳桦和东北赤杨组成。凹型林缘外入侵树木向苔原侵展的距离和茎数 ,以及平均基径、基面积之和及平均高度均明显高于直线型和凸型林缘 ,其中凸型林缘的值最低 ,且随远离林缘降低最为迅速。随远离林缘入侵植株枯梢率增高 ,分枝数增多。凹型林缘外死亡植株具有较宽的径阶和较大径级 ,平均死亡植株数也最多 ,而凸型林缘则最低。凹型林缘死亡植株数的峰值与入侵植株数量的高峰区间吻合 ,密度制约可能是幼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直线型和凸型林缘林缘植株死亡峰位于茎数较少的样带中部和尾部 ,环境的恶劣性可能是植株死亡的主要原因。林缘小地形异质性是产生林缘形状的根本原因 ,林缘形状引起的入侵格局的显著差异是风和积雪等生态因子和生态流在空间上重新组合的结果 ,林缘形状对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长白山岳桦林线尚未达到应有的潜在高度 ,林缘形状引起的“凹凸逆转”
石培礼李文华
藏北羌塘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被引量:28
2008年
藏北的羌塘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本文通过统计藏北高原仅有的8个气象站50年来温度、降水等资料,计算分析了PER、RDI,运用植被-气候综合模型计算分析了NPP的变化量,探讨了藏北气候空间格局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藏北东部由南向北地势升高,温度和降水呈减少趋势,温度可能是限制藏北东部生产力的主要因子;藏北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量迅速减少,P职和RDI增加,气候渐趋干旱;其它气象因子变化复杂,与地形和植被等多种因素有关。1955年~2004年整个藏北地区温度增加趋势明显,平均增温幅度为1.4℃;降水量东部、中部增加75—115mm,西部无明显变化;〉0℃日数增加11~20天;PE尺和RDI西部增加,中部、东部无明显变化;1980年以来,水汽压普遍增加,云量和风速均呈减少趋势。藏北地区升温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增温幅度分别为1.6℃、1.8℃,春、夏季温度增幅为1.25℃、0.8℃。降水增加以春、夏、秋季为主,春夏秋冬增量分别为22mm、20mm、20mm、6.5mm。气候变化复杂,NPP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格局上有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NPP增加,西部NPP减少,气候因素仍然是藏北西部草地退化的直接威胁。
王景升张宪洲赵玉萍沈振西石培礼余成群
关键词:NPP
模拟增温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显著高于生长季的季节非对称特征。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但关于全年增温与冬季增温对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不同影响仍缺乏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开展模拟增温试验,研究季节非对称增温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该试验布设于2010年7月,设置3种处理(不增温、冬季增温与全年增温)。研究结果发现,开顶箱增温装置造成了小环境的暖干化:显著提高了地表空气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降低了表层土壤含水量。冬季增温会加剧土壤中氮素的流失,所以在经历了冬季增温后土壤氮含量显著降低;在生长季节,土壤氮素周转速率受土壤水分的调控,在降雨较少的季节,增温引起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会抑制土壤氮周转速率。对于土壤微生物量而言,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生长季旺盛期较低,在生长季末期和初冬季节反而较高,这说明为了降低对土壤养分的竞争,高寒草甸植物氮吸收与土壤微生物氮固持在时间上存在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增温导致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会影响随后生长季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结构组成与碳氮循环等过程,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宗宁石培礼
关键词:高寒草甸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44
2019年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张雷明罗艺伟刘敏刘敏苏文苏文何洪林朱治林孙晓敏周国逸周国逸赵新全韩士杰欧阳竹张宪洲张一平刘琪璟闫俊华闫俊华张德强李英年王安志吴家兵李发东赵风华石培礼张扬建何永涛林露湘宋清海王辉民刘允芬
关键词:气象要素陆地生态系统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被引量:4
2019年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郑涵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王秋凤陈智张雷明何洪林苏文孙晓敏韩士杰何洪林赵新全苏文欧阳竹韩士杰周国逸赵新全王辉民欧阳竹张宪洲张扬建石培礼李英年赵亮张一平闫俊华王安志张军辉陈世苹赵风华张法伟周广胜林光辉陈世苹古松赵斌贾根锁张旭东张玉翠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CHINAFLUX
桤柏混交林种群生物量动态与密度调节被引量:27
1997年
研究了四川省盐亭县桤柏混交林中桤木和柏木种群的生物量动态、密度动态及 种群密度对生物量动态的调节.结果表明,桤木种群生物量在18 a内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柏木种群生物量在20 a内呈幂函数增长.而种群密度在 18 a内均呈负幂函数降低在桤 柏混交林中.密度制约是决定种群生物量动态的主要因素,棺木和柏本平均单株生物量较 符合Yoda提出的-3/2自疏定律为快,其自疏系数分别为一2.33和一3.97.个体平均生 物量的增长比由密度下降引起的生物量降低快,因此,两种群生物量在密度调节过程中仍 然保持增长状态.其中柏木是生物量增长旺盛的种群.
石培礼杨修钟章成
关键词:桤木柏木混交林种群生物量动态
西藏高原低大气压下冬小麦表观光合量子产额及其对温度和胞间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
2004年
西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且日较差变幅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影响.单叶表观光合量子产额(αA)是反映植物光能利用和光合物质生产效率的基本参数,准确确定西藏高原的αA在研究高原C3植物光合作用和全球变化建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拔3688m,大气压为654×10^2Pa的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利用Li-Cor 6400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旗叶在不同温度和胞间CO2浓度下的光响应曲线.利用0~15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下与净光合速率的初始斜率为αA指标,分析了高原稀薄大气环境下C3作物冬小麦的αA随叶温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在30℃下,西藏高原冬小麦旗叶αA为0.0476±0.0038,与低海拔地区C3植物相比相差不大.αA主要受到温度和[CO2]/[O2]分压比的综合影响,以往测得αA可能由于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误差而低估了西藏高原真实值.αA随温度升高呈线性降低,温度每升高1℃,αA降低0.0007,随温度降低的梯度与低海拔地区相似.αA受到[O2]的显著影响,在一定[O2]下,随胞间CO2浓度增加而升高,呈双曲线关系.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原αA对CO2升高反应更敏感.
石培礼张宪洲钟志明
关键词:冬小麦低海拔地区温度旗叶表观产额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