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肖以华

肖以华

作品数:96 被引量:78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8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6篇土壤
  • 17篇阔叶
  • 15篇阔叶林
  • 15篇常绿
  • 14篇群落
  • 14篇常绿阔叶
  • 14篇常绿阔叶林
  • 8篇雪灾
  • 8篇冰雪灾害
  • 7篇鸟类
  • 7篇自然保护
  • 7篇自然保护区
  • 7篇保护区
  • 6篇生态效应
  • 6篇土壤动物
  • 6篇珠江三角
  • 6篇珠江三角洲
  • 6篇公园
  • 5篇亚热带
  • 5篇植物

机构

  • 90篇中国林业科学...
  • 30篇华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广州市林业和...
  • 2篇八岭国家级自...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广东省岭南综...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北京市第十四...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吉林省长白山...
  • 1篇广州林芳生态...
  • 1篇广州市林业和...
  • 1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96篇肖以华
  • 39篇陈步峰
  • 26篇潘勇军
  • 25篇史欣
  • 22篇佟富春
  • 12篇许涵
  • 9篇裴男才
  • 7篇张娜
  • 7篇王庆礼
  • 5篇黄俊彪
  • 5篇陈进
  • 5篇吴统贵
  • 5篇徐猛
  • 5篇吴仲民
  • 4篇骆土寿
  • 4篇旷远文
  • 3篇郭晓敏
  • 3篇吴敏
  • 3篇徐锰
  • 3篇粟娟

传媒

  • 16篇生态环境学报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生态学报
  • 6篇中国城市林业
  • 5篇林业科学
  • 5篇林业科学研究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广东园林
  • 3篇福建林业科技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林业与环境科...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Journa...
  • 2篇生态环境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2篇中国生态学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 3篇2025
  • 8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1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空气环境质量初报被引量:14
2004年
本文对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中的旅游气候指标--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空气离子浓度含量和空气洁净度等空气质量因子进行了测定,并运用有关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的旅游气候资源适合全年休闲、旅游;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益于人体健康;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A级,这为广州市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科学、翔实的基础数据。
肖以华刘燕堂徐大平粟娟陈德祥
关键词:空气环境质量
长白山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被引量:31
2004年
通过对长白山白河局不同林龄的次生林土壤动物的组成进行比较 ,探讨了土壤动物群落随森林采伐更新演替的变化以及演替阶段 (增长期、过渡期和稳定期 ) .研究表明 ,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的演变趋势是腐食类群数量相对较多 ,其变化趋势接近植被的变化规律 ,均是经过上升、下降 ,最后达到稳定 ;植食类群演替前期在整个群落中所占比例较高 ,随着演替年代的增加 ,比例呈下降的趋势 ;捕食类群经过 10 0年左右的演替 ,数量明显增加 ;从昆虫类群组成来看 ,林龄较短者 ,未稳定的类群数较多 ,林龄较长者 ,未稳定的类群较少 .
佟富春王庆礼刘兴双肖以华
关键词:土壤动物次生演替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年际动态及稳态分析:基于10年连续观测
2025年
阐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及动态特征有助于理解森林土壤养分贮存、供应能力和养分限制状况,并对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在连续10年监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pH值、土壤温度(ST)、土壤含水量(SWC)、月平均降雨量(MAP)、空气温度(MAT)和空气湿度(MAH)等指标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冗余、方差分解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稳定性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旱季,SOC、TN和TP含量分别达15.37~21.21、1.19~2.03和0.08~0.14 g·kg^(-1),且年际间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雨季,此3指标则分别为24.44~28.50、1.76~2.32和0.17~0.22 g·kg^(-1),年际间仅TP含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雨季C∶N极显著高于旱季(P<0.01),而C∶P和N∶P则是旱季极显著高于雨季(P<0.01)。(2)旱季,TN与ST呈显著正相关,TP与MAH呈极显著正相关,而N∶P与MAH呈显著负相关;雨季,环境因子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不显著。总体而言,环境因子对于TN(解释率23%)的影响小于TP(68%)和SOC(53%),且TN更易受pH影响(独立效应1%);N∶P对环境变化响应(32%)强于C∶N(14%)和C∶P(23%)。(3)旱季,MAT(重要值28.9%)、ST(重要值61.2%)和MAH(重要值46.2%)分别是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导因子;雨季,影响SOC(87.5%)和TN(48.8%)含量的主导因子为MAT,TP则主要受MAH(31.27%)影响。(4)年际稳定性表现为N∶P>TP>C∶P>SOC>C∶N>TN,SOC(40.0%)和TP(47.5%)稳定性主要受MAP影响,TN(47.9%)则是受ST影响。综上所述,旱季水分限制导致土壤碳氮磷含量在年际间显著变化;环境因子对TP的影响效应远大于土壤SOC和TN,且温度是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SOC和TP年际稳定性主要受降雨影响,TN则受温度驱动。
付志高肖以华许涵史欣罗汉东贲春丽杨紫浓李明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环境因子稳定性
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被引量:21
2013年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广州市2008年和2011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多年观测数据以及社会公共数据对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230.567 3亿元(2008年)和216.355 3亿元(2011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82 040元/(hm2.a)(2008年)和77 357元/(hm2.a)(2011年),单位面积价值量排序为涵养水源>物种保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林木营养积累;阔叶混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和单位价值量最高,分别为49.62亿元/a和111 824元/(hm2.a),各林分类型的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量为50 000~110 000元/(hm2.a),平均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为74 840元/(hm2.a);桉树的释氧、固碳功能单位价值量最高。
潘勇军陈步峰王兵肖以华裴男才彭清珍粟娟史欣黄金彪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
广州市周边森林群落吸储功能测定
2007年
基于广州市森林生物资源清查,采用森林生物量法及森林器官化学试验监测方法,对广州市周边5个行政区的森林生物年均增长量及吸储C、N、S、Pb、Cd进行了计量估算,结果表明:广州市周边5区的森林年均固碳量达到12.534万t,年均吸储N、S量分别为651t、264t,年均吸储污染重金属元素Pb、Cd分别为931.9kg和13.3kg、且均以白云区为最高,由此揭示出广州市区域森林资源吸储功能特点、森林群落质量的差异,为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陈步峰粟娟潘勇军肖以华徐猛余荣
关键词:森林群落
典型城市森林旱季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耦合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探究典型城市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旱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广州市不同演替阶段的针叶林(Pine forest,PF)、针阔混交林(Mixed pine and broadleaf forest,MF)、常绿阔叶林(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s,BF)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土(0—10 cm)和剖面土(10—30 cm)团聚体稳定性、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等相关因子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驱动因素与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平均重量直径(D_(MW))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相反,几何平均直径(D_(GM))和重量分形维数(D_(m))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D_(MW)和D_(GM)呈MF>BF>PF,而D_(m)变化与之相反。(2)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易受磷限制,其受限制程度呈MF>BF>PF,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在森林类型中变化规律一致。(3)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等因子对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整体空间差异解释程度为13.3%,而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整体空间差异解释程度为40.0%。(4)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子,水稳性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而其机械稳定性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影响。(5)演替后期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表现出较高的碳利用效率及较低的氮利用效率,微生物可通过调控微生物生物量和调节碳氮元素利用效率来改善演替后期群落受磷限制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森林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杨洪炳肖以华李明许涵史欣郭晓敏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胞外酶活性结构方程模型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被引量:53
2003年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 650 m地段,每隔100 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问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佟富春金哲东王庆礼肖以华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海拔梯度
马占相思树干液流的研究被引量:31
2005年
采用ICT-2000TE树干液流测定系统,对华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马占相思的液流变化进行了为期1a的观测,并对树干液流变化特征、液流量日变化、各位点液流及全年液流量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的树干液流量日进程呈单峰型曲线,雨、旱季的全天总液流量分别为10.988×103、5.082×103g,全年总液流量为2238.265×103g;马占相思木质部不同部位输水能力差异较大,液流速率最大的位点位于木质部15mm处;马占相思单位边材面积日累计液流量在雨、旱季分别为85.203×103、57.463×103g·m-2左右,整个过程呈"S"形。
肖以华陈步峰陈嘉杰陈勇李东文吴统贵
关键词:马占相思树干液流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叶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与异速生长关系被引量:9
2020年
研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体内C、N和P的分配规律及确定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以广东云浮3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季节特征,探讨了元素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C、N和P含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497.82 g/kg、21.95 g/kg和0.98 g/kg;C:N,C:P,N:P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2.98,527.64,23.06;叶的C含量及C:N、C:P、N:P比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而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叶片的年平均N:P高于中国年平均水平(16.3)。叶C、N和P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N-C1.839, p=0.000;N-P0.708, p=0.000;C-P2.865, p=0.021)。研究表明,3年生米老排生长主要受P元素限制,对本研究区及时补充P肥有助于米老排的生长。本研究为米老排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覃国铭尹光天杨锦昌李荣生邹文涛肖以华
关键词:叶片营养元素
广东乳源大峡谷马尾松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稳定性
2025年
探究峡谷生境中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状态及群落稳定性,为广东大峡谷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近自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马尾松林样地调查数据和2×2列联表,测定了主要植物的重要值(IV)、生态位宽度(B_(L)和B_(S))、生态位重叠(O_(ik))、OI指数和DI指数,应用方差比率法(VR)和χ^(2)检验分析主要植物种间联结指数(AC)、并依据Godron法评价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群落中马尾松作为建群种,具有最大的重要值(IV=40.11%)和生态位宽度(B_(L)=12.53,B_(S)=2.64),杉木、广东杜鹃、木荷、圆果化香树、杨梅和秃瓣杜英次之;该7种树在群落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与群落中其他植物产生了较高的生态位重叠。(2)群落主要优势种78个种对中,种对间负联结(53.85%)大于正联结(44.87%)。χ^(2)检验结果显示,显著联结种对占10.26%,不显著的占89.74%;OI和DI指数小于0.4的种对分别占总数的69.23%和73.08%,表征种间负联结程度高,相对独立性强,联结较为松散。(3)Godron法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群落物种间呈现显著负关联(VR=0.62,W=18.44)。在近自然管理原则下,建议选择广东杜鹃、木荷、圆果化香树、杨梅和秃瓣杜英等树种作为广东大峡谷马尾松林建群种,促进其近自然演替。
付志高肖以华许涵邹建平贲春丽史欣曹国松
关键词:马尾松林种间关系生态位群落稳定性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