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雨 作品数:32 被引量:7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政治法律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儒家道德政治视域下之社会治理思想 被引量:3 2017年 "海峡两岸国学与社会生态治理论坛"(笔谈)是由来自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杜保瑞教授和来自东北地区各高校几位教授共同组织的一次学术研讨活动,论坛试图由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视角,探讨现今社会治理的问题,并从社会生态呈现的进路,结合传统国学的智慧,分析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的经验,提出可行性的评估。论坛呈现的主要是哲学研究进路学者的视野,共同朝向此一极具现代性的课题,申抒己见。 荆雨 宋广文关键词:生态治理 儒学 中国哲学 “以阴阳明大义”:试论帛书《黄帝四经》刑德之治的理论建构特征 被引量:2 2022年 帛书《黄帝四经》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为其刑德并用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形上根据,并具体展开为"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政治施行主张。这种政治哲学体现了黄老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因阴阳之大顺"的思想特质。这种把天地自然现象作为现实政治行为根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 荆雨关键词:《黄帝四经》 阴阳 政治理性 道通为一:中国哲学之共同体观念及其价值理想 被引量:10 2019年 现当代西方共同.体思想的根基是其原子论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敌对思维”,表现为“既患失之、又患得之”的矛盾心态,因之对更大范围的世界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持有一种根本的怀疑态度。中国古代哲学重合一、重整体,世界在道的通性上感通为一、一心体天地万物之理;其“以道观之”“和而不同”的主张则成为共同体存在的精神根源;其成己一成人为一体、立人达人为核心的主张亦足以成为共同体实现的价值基础。有此心性修养与天下胸怀,中国人才能真诚地、切实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在实践上不断推进。 荆雨关键词:中国哲学 共同体 整体观 道通为一 儒家“成己成人”的伦理诉求——个人与社群关系视域的现代性省思 被引量:4 2012年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重视道德自我选择的自由,社群主义则坚持社群与传统价值的重要性。儒家主张"为仁由己",重视人格独立的追求与道德尊严的实现。同时,儒家认为成己即是成人、成物,个人是在家、国、天下、宇宙中的整体存在,个人的实现必然涵括着伦理责任、社会责任甚至是宇宙责任的担当。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以整体的、共通的方式体认和感受人生、社会、宇宙,从本体论与心性论方面奠定了个人与社会、宇宙和谐共存的思维基础。 荆雨关键词:成己 成人 儒家 社群主义 儒家的困境与君子的责任--以狄百瑞论君子为线索 被引量:2 2020年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曾筱琪 荆雨关键词:君子 先知 道德 政治 汉代的盛世伦理及其当代意义--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1 2009年 继承百家争鸣的成果并与统一王朝的时代要求相结合,汉代的盛世伦理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人类道德与伦理精神的理解,浸润、滋养并融会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具有以儒为主、兼摄百家的包容精神、天人感应的天道精神、更化有为的"强勉"精神、厚德简刑的德性精神等特征。生命的物化与伦理精神的沦落、精神家园的失却,成为当今时代人类性的问题。中华民族重塑当代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葆有"精神的自我",这可以从董仲舒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建构方式获得重要的启示。 胡海波 荆雨关键词:汉代 伦理精神 由《论语》和《诗论》谈孔子以德论诗 被引量:4 2003年 In the Lun Yu , Confuciu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Odes . He considered The Odes as a way of one’s achieving the moral personality. How to understand? There is no illustration in Lun Yu . In Chu Bamboo Slip Shi Lun , Confucius interpreted, from the moral side, some poets of The Odes , such as Guan Ju, Gan Tang, Han Guang and so on. 荆雨关键词:孔子 德性 《诗经》 荀子"德性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兼谈中国哲学之政治哲学研究向度 荆雨“德性的法治”如何可能?——以荀子为基点之历史与逻辑的考察 被引量:3 2023年 长期以来,学者或从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德与法的关系问题,或以“法即是刑”的观点认识中国古代法的性质。在先秦儒家德与法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主张的基础上,现当代学者亦提出德与法有机融合及“德性的法治”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是适应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治国方法;从政治思想发展的逻辑看,法是为实现“公”、反对“私”而施行的政治主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精神实质。在荀子那里,法是以公正与理性为根据和精神实质的爱的制度;礼法、礼义既具有社会规范作用,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法是君子所立、所论、所行之义法,其所欲实现的是一个礼乐平治、上下和乐的王道社会。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德性的法治”最终得以实现。 荆雨关键词:德治 法治 荀子 从政治正当性视角看儒家“民之父母”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 2012年 政治正当性要求为政治支配提供服从的内在理据,或对政治秩序提供合理的、道德上的证明。发轫于《诗》《书》中的"民之父母"观念反映了周初政治正当性判断的根据从外在天命向内在德性转化的特征。先秦儒家对"民之父母"观念的内涵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关注与追问,并提出了实现"民之父母"的具体的德性修养途径或责任意识。在当代社会,既应发扬"民之父母"观念对动机与责任双重关注的优势,也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思。 荆雨关键词:儒家 民之父母 政治正当性